9月10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非洲豬瘟防控與生豬復養技術推介會上獲悉,針對穩定和恢復生豬生產的迫切需求,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聯合大北農集團,基于對非洲豬瘟的科學認知,以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理念為理論基礎,結合實踐經驗共同研究建立全流程復養技術體系并推廣應用,形成了“規模化豬場生物安全防控技術體系”,制定了《豬場復養技術要點》,指導豬場開展復養工作,該技術已在黑龍江大北農所有豬場推廣,在大北農遼寧北鎮二場成功復產,該豬場6月底以來已轉入基礎母豬6504頭、分娩3205窩、家庭農場投苗32戶,極大提高了企業信心,10月中旬將實現滿負荷運轉。相關措施和標準操作程序可為其他養豬企業復養及非洲豬瘟防控提供有益借鑒。
豬場復養是指豬場發生疫情后,通過清洗消毒等方法清除場內已存在的病毒,并采取綜合措施有效阻止病毒再次入場,重新引進生豬開始生產的過程。復養是一項基于生物安全措施的系統工程,涉及條件保障、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環境控制、疫病防控等。據介紹,該技術體系以多重阻斷與殺滅、建立標準操作規程為生物防控核心,涵蓋清場消毒、人物豬車流動、舍內操作等環節。
會上,中國農科院上海獸醫研究所介紹了非洲豬瘟檢測與診斷技術要點,研發了8種非洲豬瘟快速診斷與檢測技術與產品。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介紹了非洲豬瘟病毒消殺技術要點,從徹底滅殺非洲豬瘟病毒的需求出發,驗證篩選出具有高效殺滅作用的市售常用消毒劑,研制了新型綠色特效消毒劑,針對養殖屠宰運輸儲存等關鍵環節、關鍵場所,研究提出了科學規范的消毒規程。大北農集團等企業代表結合生豬復養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交流了復養技術及經驗。
據了解,下一步,中國農科院將采取院企合作的方式,分析確定非洲豬瘟所有可能的傳入途徑,協助養豬場牢固樹立生物安全意識,進一步完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復養相關技術規程,組織開展技術人員培訓,面向更多的企業與養殖場進行推廣,為豬場復養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為穩定我國生豬產業和保障豬肉供給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前期基因缺失疫苗自主研發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篩選出一株非洲豬瘟雙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已完成了實驗室研究,突破了以原代骨髓巨噬細胞實現疫苗規模化生產的重大技術瓶頸,完成了獸藥GMP條件下的中間產品制備和檢驗。近期已提出生物安全評價申請,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