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工人日報]玉米籽粒直收技術獲突破
打通全程機械化的最后一公里
發布時間:2015-11-28
|來源: 《工人日報》2015年11月27日|作者:黃哲雯
本報訊(記者黃哲雯)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近日,其麾下的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在遼寧、山東、新疆等全國13個玉米主產省(市、區)組織了32場玉米籽粒收獲現場觀摩會,相關區域國家玉米產業體系專家及全國玉米栽培學組專家協作開展了相關活動。
從“收穗”發展為“收粒”,是玉米生產技術的又一次重大變革。作科所的研究人員2010年就提出,玉米全程機械化是我國現代玉米生產的必由之路,而機械籽粒收獲是全程機械化的最后一公里。自2010年起,他們在全國典型生態區建立試驗示范點,從各地征集品種,篩選推薦適合當地機械籽粒收獲的品種,系統研究影響籽粒收獲質量的關鍵因素,動員種植大戶、合作社購置收獲機械、建立烘干設施,組織各種形式的現場觀摩與技術培訓。目前,研究團隊已采集了上千塊粒收田塊的測試數據,制定了《玉米密植高產機械籽粒直收技術規程》和《玉米機械粒收田間測產驗收方法與規程》,集成玉米增密種植、單粒點播、機械追肥、籽粒直收、秸稈還田為核心的“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被農業部遴選為主推技術,為玉米籽粒收獲技術在全國的推廣提供了科學支撐。
據該創新團隊負責人、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李少昆研究員介紹,根據在全國多點調查,玉米籽粒直收比人工收獲每噸可直接降低成本約200元,比機械摘穗降低成本約100元,并且可避免人工、機械摘穗收獲在拉運、晾曬、存儲、脫粒過程的損失以及霉變問題,提高玉米產品質量。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台湾青年学生访问团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参访交流2025-07-11 18:36:00
- 从病原体到肠道共生伙伴的新认知2025-07-11 18:27:00
- 黄麻纳米纤维素可作为微塑料的“解毒剂”2025-07-11 17:19:00
- 电化学传感平台可快速智能检测肉品新鲜度2025-07-11 17:15:00
- 高稳纳米抗菌肽捕获抑制耐药菌2025-07-11 1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