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過去這五年,我們在拼命地奔跑,但是活兒似乎永遠干不完。”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中環易達設施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的“掌門人”,魏靈玲的工作被精確地分配至每一個小時。
過去15年,除從事“智能植物工廠”“都市型設施園藝”“植物LED光環境調控”等設施農業研究之外,魏靈玲的許多時間用在了設施園藝的成果轉化上。
她的忙碌,在于過去幾年中,農業之“熱”讓農業科技成果的市場需求呈指數級上漲;也在于中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沒有前車之鑒,一切依靠在實踐中摸索。
自從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魏靈玲更加忙碌了,“現在每天都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她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專業’去學,收獲很大,會覺得很多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市場需求指數級上漲
2002年,剛從中國農科院畢業的魏靈玲以農科院代表、公司總經理助理的身份加入了中環易達。如果說15年前從事這份工作屬于機緣巧合,那么今天,魏靈玲做農業科技轉化的決心和信心更足了。
“實際上當時不知道怎么轉化,也不知道市場在哪里。”魏靈玲告訴記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近五年來,市場需求呈現了指數級的增長。“慢慢地,市場有很大的需求,就看你能提供什么。”
魏靈玲說,這期間,有兩件事讓她很受“刺激”,也使她卯足了勁兒。
一是她經常面對非常渴求新技術新成果的客戶,這些客戶兜兜轉轉三四年,花費了巨資,往往還找不到“對口”的項目或項目無法落地。
二是與國外機構、企業談判中感受到的“不公平”。“我們花了大價錢買了外國的東西,結果人家還不好好賣給你。”每當聽到對方說“這個不開放”“那個不賣”時,魏靈玲的心里總在反問:憑什么?
“我們有非常優秀的科學家,我們也知道市場的需求,我們可以做得比他們更好,可以把這‘最后一公里’走完。”她說。
跨界整合創新
但魏靈玲也坦言,這并非易事。“和別的領域不一樣,農業產業鏈是不完整的。”
產業鏈不完整,無經驗可循,因而市場需求雖“井噴”,但找上門來的客戶往往只有“朦朧美好的想象”,說不出明確具體的需求,這就要求魏靈玲和團隊的同事與客戶反復溝通,使目標逐漸明晰。
產業鏈不完整,轉移轉化單一的某項技術或硬件還遠遠不夠。
“簡單來說,就是產品交給客戶了,客戶還希望你教他怎么用、怎么維護,你得幫助培訓、運營;之后客戶還希望你幫他找銷路、找市場,你還得把整個商業模式搭建完整。”
在魏靈玲看來,只有幫助客戶把產業鏈“從頭至尾”做完整,找到商業模式和市場,一次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才真正完成。她認為,農業科技轉化實際上進入了定制化階段,即根據客戶的需求,將成果進行整合式的創新,來不斷匹配應用場景。
這需要廣闊的視野、專業的水平,尤其是跨界整合資源和進行研發的能力。“比如,一個垂直的植物工廠可能要求20米高,要充分利用空間、提高產量,那么就要去建筑設計院找專業的設計師;20米高的植物工廠要進行種植管理,就需要研發自動控制系統;每一種作物要求的環境不一樣,那就要和別的科研單位進行聯合研發,匹配植物工廠的需求。”魏靈玲解釋道。
搭建開放的生態平臺
回憶起初做轉化,魏靈玲說那時可謂一人“包打天下”,但實際上,時間精力限制下,“包打天下”往往讓科研和轉化難兼得。
“現在國家出臺了非常好的政策,通過機制體制的創新支持轉化,讓適合做基礎研究的人做基礎研究,讓適合做應用研究的人做應用研究,在科研、市場、客戶之間有專業的人做轉化。”魏靈玲說,這樣一來,資源要素在產業鏈上高效地配置,每個團隊都各自發揮所長,各得其所。
近幾年來,隨著客戶增多,需求擴大,魏靈玲和她的團隊一直“高負荷”地工作。“目前干轉化的人還是太少了,”魏靈玲感慨道,“我們應該搭建一個開放共享的平臺,吸引專業的合作伙伴,共同來做這件事。”
這也是下一個五年魏靈玲最想做的事——磨技術、磨產品、搭平臺、帶團隊。“我們應該搭建自己的技術支撐體系和技術標準,這是核心。”她表示,“另外,還要優化資源的配置,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團隊從事農業科技的創新轉化。”
國際化道路也是重要方向,魏靈玲表示,她將帶領團隊整合國際農業科技資源,引進、消化再吸收,因地制宜地進行聯合開發。“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農科院建院60周年的賀信中提出‘三個面向’的要求,這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方向,在國際談判時不由地產生責任感,也更加有底氣。”
每當這種時刻,魏靈玲覺得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一分。她告訴記者,十九大即將召開,作為一名黨員,希望自己更及時、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黨的大政方針, “既然成為了一名黨代表,就應該站在這個平臺上,把自己的資源和能量發揮好,去帶動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