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縮小與國外的玉米單產差距?”
“野生稻資源怎么有效保護好?”
“你們開發的高通量基因型平臺準確性如何?”
……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舉行了一場對科研人才業績打分的活動。臺上,3年前被中國農科院評聘為院級“農科英才”的19位科研人員和2名“青年英才”依次介紹自己的成果;臺下,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院外評委和本院專家一起,不時向他們提問并一一打分。
打分的標準,一改唯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等傳統,而是根據不同科研人員的不同研究情況進行分類評價。這是為什么?
“農業科研工作具有周期長、量化指標少、公益性強等特點,難以對不同學科和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評委之一的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錄祥說。
如,搞資源保存和功能挖掘等基礎研究的,難出高影響因子論文、難獲重大獎勵,而傳統評價標準又無法涵蓋科技支撐產業的要求。說白了,即使農民從中受益很多,傳統的對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也很難體現這一點。
玉米栽培技術專家李少昆研究員是其中一位“述職者”。他感受頗深:“搞栽培技術很難發高水平論文,這是影響收入待遇和研究經費的主要因素。對技術推廣又缺乏量化考核指標,可是不把成果推廣到生產上,研究就是‘跛腳鴨’。”
2017年中國農科院啟動“農科英才”計劃,一改過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評價機制,在人才引進、培養、考評中推進分類評價,尤其是注重業績貢獻和發展潛力。這些人才在參加考核時可以優先選擇自己擅長之處作為得分項。
李少昆當年被評定為院里“領軍A類人才”時,就選了技術推廣面積、培訓示范人數、科普效果等作為評價標準。去年李少昆下鄉約150天、開展了58場培訓,這在以往是他難以想象的。而李少昆也從中把研究推向新高度——他的科研團隊研發的玉米密植機械粒收技術已在全國約10%的玉米種植面積得到應用,去年還被評為中國農科院主推的十大新技術之一。“現在反而是不下鄉不行了。”他說。
而作為新引進人才,黎亮則在3年內都不用參加考核。他曾是一家國際知名種業公司中國區大田作物研發總監,今年作為“青年英才”引進到作科所,成為一個研究團隊負責人。這要是在過去,缺少論文、獎勵等“硬杠杠”的他是不可能進入這個農業科研“國家隊”的。但黎亮豐富的育種經驗和研究組織能力以及國際視野,又恰恰是國內育種界特別需要的。
在作科所60多年歷程中產生了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一批頂尖農業科學家。然而近年來的人才狀況仍然讓劉錄祥有危機感。“未來三五年將是全所人才隊伍新老交替的密集期,培養具有三農情懷、熟悉農業生產需求的青年人才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他說。
據劉錄祥介紹,在遴選人才過程中他們不唯論文、不唯資歷、不唯“帽子”。在全院實施“農科英才”計劃基礎上,作科所結合學科特點進一步開展了更精細化的人才分類遴選和評價工作,在薪酬待遇、科研條件支持、研究生培養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所里還出臺了多項政策提高青年科研人員收入和待遇,對新入職5年內的青年科研人員按月給予額外扶持性補貼。
如今,這個所的科研人員圍繞糧食安全等國家重大需求,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遺傳基礎解析、育種技術創新、重大品種創制與推廣應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進展,以自己的實踐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