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莉(左)指導高接梨園夏季管理。鄭果所供圖
“我們村以前種的只有售價3元一斤的‘黃花梨’,田縣長來了以后,幫我們引進了他們研究所培育的很多新品種,真的很好吃!”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沿河縣)龍堡村村民田大為說的“田縣長”,其實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副研究員田莉莉。
沿河縣位于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區,是全國4個單一的土家族自治縣之一、國家級深度貧困縣。2017年底,全縣還有7.8萬貧困人口,扶貧任務十分艱巨。
2017年12月,田莉莉參加了中組部、團中央第十八批博士服務團,到沿河縣掛職副縣長。
如今,她和鄉親們一起種下的梨、桃樹已經結出累累碩果:沿河縣龍堡村的桃子熟了,建權村的梨子結得又大又甜,南莊的空心李開始采摘了……“沿河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特色產業助脫貧
空心李是沿河縣獨具特色的水果品種,在當地已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以其果實營養豐富、汁多味美深受消費者喜愛,被當地政府確定為“一縣一業”重點培育。田莉莉清楚地記得,到達沿河縣當天,政府領導就談到了沙子空心李,并對她這個來自于國家級果樹研究機構的博士寄予了厚望。
通過深入調研,她很快發現,該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產品品質不一、品牌保護意識不強等突出問題。于是她找到主管部門共同分析,針對如何推動當時的空心李“裂變式”發展提出了相應對策和建議。當地政府組建了空心李工作專班,任命田莉莉為專班常務副組長和技術組組長,協助當地提升產業水平。
找準方向,說干就干。田莉莉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推動落實相關工作:針對重栽植輕管理現象強化技術指導,及時為產業中出現的問題把脈問診;針對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產品品質不一,主動聯系省內外科研院所聯合申報產業化項目,推動標準化技術規程的制定及在產業中的推廣應用;針對部分果農品牌保護意識淡薄加強宣傳推介,拓寬銷售渠道。
2018和2019年,在沙子南莊舉辦的沿河縣第二屆和第三屆“李王爭霸”評比活動,通過示范帶動充分發揮了技術能人在產業中的影響力,對于引導周邊群眾強化科學管理和助力產銷對接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目前,這種大山深處的小水果已成為沿河縣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和地理標志性水果,種植面積近10萬畝,產業覆蓋沙子、中界、團結、和平、曉景、黑水等 11 個鄉鎮(街道)189個村,從業人員6萬余人,年產量超過5萬噸。每年約有近2萬噸鮮果通過電商銷往北京、上海等30多個地區,年產值6億~7億元,通過產業發展帶動了近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牽線搭橋聚合力
在沿河縣現有水果產業中,李、桃、梨位居前三。
田莉莉發現,沿河縣好山好水,具備生產優質果品的良好生態條件。但品種單一、技術老化已成為全縣整個果樹產業中最為突出的問題。由于山地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產品的經濟價值極大地限制了其市場競爭力和促進脫貧致富的效率。
鄭果所的果樹新品種新技術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于是,田莉莉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派出單位鄭果所和掛職單位間進行雙向溝通匯報,提出了通過試驗示范引領推動當地品種技術更新換代的設想,得到雙方領導大力支持。
鄭果所多次派專家赴黔進行實地考察,共商科技幫扶方案。鄭果所所長方金豹告訴《中國科學報》,通過積極對接和洽談,鄭果所和沿河縣于2018年5~8月先后簽署了科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及《關于建立空心李試驗站和成果示范基地的合作協議》。
當時,地方政府缺乏和科研院所共建成果示范基地的先例。協議落實過程中,有的農戶不愿出租土地,有的農戶擔心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可能會失敗。
沿河縣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工作站站長胡國均說,為了打消農戶的疑慮,田莉莉帶著大家一起干。經過幾個月的連續奮戰,三個基地終于完工。
30多個新品種和配套新技術的成功引進,給貧困農戶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收益。崔永花是黑水鎮龍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背負巨額債務,生活陷入極度貧困。2019年至今,她在桃梨示范基地務工,僅務工一項收入就有每年25000元左右。家里原來的老式磚房改造成了150平米的二層小樓,基本實現了穩定脫貧。
位于黑水鎮的550畝桃梨示范基地,通過土地流轉、貧困戶保底分紅和農戶務工等方式,帶動5個村1971戶7661人實現了脫貧致富,其中包括貧困戶399戶1309人。
鄭果所示范的李、桃、梨三個樹種,新品種的栽培范圍由2018年春季試種面積100余畝擴展到現在的1000余畝,分布在5個鄉鎮(街道),當地群眾對更多果樹新品種、新技術的渴求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