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D菜籽油引起人們的關注
功能型7D菜籽油生產加工技術在湖南的示范工廠
一年前,四川壤巴拉慧科生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壤巴拉慧科公司)技術員吳雙并沒有想到,他們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引進開發的一款高原綠色菜籽油“壤巴拉慧科”上市不久便供不應求。為滿足市場需求,公司進一步擴大生產能力。
這款高品質菜籽油帶來的,不僅是企業盈利,還改進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
這正是油料所所長黃鳳洪所期望的。“壤巴拉慧科”的問世,“功能型7D菜籽油生產加工技術”功不可沒,這是黃鳳洪及其團隊近年來主推的技術。
不過,對于整個油菜產業,黃鳳洪有更長遠的構想。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未來要構建功能型7D菜籽油產業體系。具體做法是:從品種、生態、原料、技術、產品、品牌、服務、文化等入手,建立油菜全產業鏈綠色優質高效生產模式,依靠功能型7D油打造國油品牌和文化,建設科普宣傳與服務體系。
連“點”成“鏈”
對于油菜產業而言,品種、化肥、技術等要素都非常重要。黃鳳洪認為,如果考慮到成果轉化,它們各自都能賣錢,但這種點式轉化并不是黃鳳洪所要的,“現在的成果需要鏈式轉化”。
黃鳳洪所說的鏈式轉化,即全產業鏈轉化。以優質油菜產業鏈為例,包括品種、栽培技術、加工技術、市場及品牌打造和后期服務等。
聽完黃鳳洪的介紹后,前來調研的中國工程院“‘質量興農’重要技術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副組長、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汪飛杰的第一反應是,“相當于打包服務,明碼標價?”
“對,就是要提供產業技術系統化解決方案。”
黃鳳洪的想法是基于鄉村振興的具體實施地點在鄉村這一特點,“原來成果轉化都是在城鎮,提法是城鄉融合;現在要解決鄉村問題,就是空心化和人才缺乏的問題”。他認為,新形勢下,油料所的科技創新形式、技術轉化形式需要再造,目的是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即以鄉村為主體的現代農業新型經營組織的構建。
在黃鳳洪看來,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是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最基本的著力點和功能單元。但這個主體怎么來構建?“通過對國內外現狀的調研,我覺得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的微觀企業主體,這就需要‘4+1’工程。” “4”是指鄉賢、鄉級政府、鄉民和鄉土文化,這四個部分構建完后,“1”就是科技如何驅動,解決區域特色產業的“卡脖子”技術。
事實上,經過30多年的聯合攻關,我國油菜品質提升為“雙低”優質品種。
然而,“優質未能有效的優用”的現狀讓油菜產業從業者非常著急,具體表現在優質品種生產不出優質菜籽、優質菜籽加工不出優質健康油。
為此,黃鳳洪團隊研發出了功能型7D菜籽油加工技術。所謂“7D”,是指7項獨創核心技術。油料所副研究員劉昌盛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與傳統榨油工藝相比,新技術在工序上減少50%以上,具有綠色高效、全程自動控制、無化學添加、無三廢排放等特點,能耗生產成本降低30%以上。
目前,該團隊已研發出日處理5噸、10噸油菜籽等不同規模的高品質濃香菜油產地加工成套技術裝備,并在全國20家油料加工企業推廣應用。該技術也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17年中國農業農村十大新技術和農產品加工十大創新推廣成果。
按照黃鳳洪的構想,通過“4+1”工程,最終要做到“四間(尖)真情”,即從田間到車間,再到舌尖,最后到達心間,實現品牌文化的提升。
立足實際
黃鳳洪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讓中國人吃上好油的同時,實現我國油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食用油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我國食用油日均消費量達70g/人,遠高于國家膳食推薦標準25~30g/人/天,且飽和脂肪酸食用油消費比例高,食用油過度消費和不平衡已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特別是導致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癥等慢病的重要誘因。
菜籽油作為我國最悠久、產量最大和最具發展潛力的食用植物油,占國產食用油的55%以上。“與其它食用植物油相比,雙低優質菜籽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最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且后者的成分平衡合理,是最健康的大宗食用油。”黃鳳洪說。
他所說的“雙低”是指低芥酸和低硫苷。兩者超量都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如國家標準要求低芥酸菜籽油的芥酸含量不得高于3%。
然而,由于宣傳和重視不夠,優質菜籽油的營養健康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如功能型7D菜籽油生產加工技術尚未得到快速推廣應用,缺乏優質菜籽油產品的國家知名品牌。
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鼎湖鎮柏樹村黨支部書記陳元根對此深有感觸。2018年5月,柏樹村引進了油料所創建的功能型7D菜籽油生產線,開發出“原根牌”濃香菜籽油產品。“但由于人們認識不夠,產品的銷售范圍有限。”陳元根告訴《中國科學報》。
不過,陳元根對這種高端菜籽油產品的未來很有信心。
而令黃鳳洪更為擔憂的是,食用油作為國家食物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消費總量每年以100萬噸的速度增長,但其自給率卻不斷下降。
據統計,2018年我國進口油料9448.9萬噸,其中油菜籽475.6萬噸;進口植物油808.7萬噸,其中菜籽油128.6萬噸。食用油對外依存度已高達65%以上,其供給安全不容樂觀。
“油菜產業是我國唯一能與國外油料作物抗衡的優勢產業,能夠開發菜用、蜜源、觀賞、飼用、肥用等多種利用功能。”在黃鳳洪看來,必須從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角度出發,發展高品質的功能型菜籽油產業。
打造區域品牌
“目前長江流域有近1億畝冬閑田可發展油菜。長江流域特別是南方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不僅不影響糧食生產,還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機質、減輕病蟲害,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黃鳳洪說。
油菜南遷北移潛力巨大,南方稻油復種可增加油菜種植6000萬畝以上,北方因節水生產的需要可增加油菜種植2000萬畝以上,加之還有3000多萬畝鹽堿地可種油菜,全國總種植面積潛力在21億畝以上,是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優勢作物。
黃鳳洪認為,目前急需明確功能型優質菜籽油的營養健康功能、質量標準與指標,構建健康好油的生產技術體系,培育和推廣新型油菜新品種,創新可復制可推廣的以功能型7D菜籽油產地加工農民合作社等微觀企業為主體的種、產、加、銷全鏈條產業化經營模式。
“沒有質量保證,一切品牌都是瞎搞。”黃鳳洪告訴《中國科學報》,這種模式要以產品品質與技術標準為支撐,以品牌打造為核心,構建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梯級體系,最終實現“農民不離鄉、不離土,還保證收入”。
壤巴拉慧科公司把年均生產能力提高到340噸后,增加營收2560余萬元。基于此,該公司以高于市場50%的價格全額收購當地的油菜籽,促使農民大規模種植油菜,對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實現脫貧具有顯著拉動作用。
據悉,黃鳳洪及其團隊正在全國布點,分階段將構想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