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月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在今天揭曉的國家科學技術獎榜單里,有一個不起眼卻很接地氣的項目引發媒體關注:“農藥高效低風險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這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鄭永權領銜的項目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劍指農藥殘留問題。
有人說,農藥是一把“雙刃劍”,割斷了蟲害之索,也割開了危害之門。說得直白些,農藥這東西,用得好,是個寶,可以防治病蟲害,提高農產品產量;用得壞,是個害,殘留超標,影響產品質量安全,可能會妨礙生態安全。如何讓這把“雙刃劍”趨利避害,割斷農藥殘留之索,就是鄭永權團隊研究的問題。
鄭永權說,農藥使用每年可挽回全球糧食損失約30%左右。但不科學合理的使用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當前,“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概念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應代之以“高效低風險”理念,創建一套以有效成分、劑型設計、施用技術及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農藥高效低風險技術體系。
據介紹,當天獲得國家科技獎的“農藥高效低風險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就是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率先提出農藥高效低風險理念。根據鄭永權項目組統計,目前,該成果推廣應用1.8億畝次,新增農業產值149.9億元,新增效益107.0億元。
有人說,農藥是一把“雙刃劍”,割斷了蟲害之索,也割開了危害之門。說得直白些,農藥這東西,用得好,是個寶,可以防治病蟲害,提高農產品產量;用得壞,是個害,殘留超標,影響產品質量安全,可能會妨礙生態安全。如何讓這把“雙刃劍”趨利避害,割斷農藥殘留之索,就是鄭永權團隊研究的問題。
鄭永權說,農藥使用每年可挽回全球糧食損失約30%左右。但不科學合理的使用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當前,“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概念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應代之以“高效低風險”理念,創建一套以有效成分、劑型設計、施用技術及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農藥高效低風險技術體系。
據介紹,當天獲得國家科技獎的“農藥高效低風險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就是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率先提出農藥高效低風險理念。根據鄭永權項目組統計,目前,該成果推廣應用1.8億畝次,新增農業產值149.9億元,新增效益107.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