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著名農業科學家、我國最早育成抗蟲棉的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郭三堆,將近年來所獲的200萬元獎金捐出,在他所工作的單位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設立了“優秀學生獎”和“優秀導師獎”兩個獎項,以此鼓勵年輕學者,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生物育種的領域。
半生從事生物育種,改變中國棉花育種
1950年7月,郭三堆出生于山西省澤州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因排行第三,取名為郭三堆。1972年,22歲的郭三堆,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進入生物學領域,1975年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工作,1984年,郭三堆轉入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上世紀90年代,棉鈴蟲在我國大面積暴發,紡織業受到嚴重影響,而當時,國內缺乏抗棉鈴蟲技術,只能從國外引進。
1992年,國家棉花抗蟲育種基因工程啟動,郭三堆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開啟了抗蟲棉研究的攻關。
1994年底,抗蟲植株培育成功,并于次年進入田間試驗。郭三堆率先通過兩種Bt基因融合,人工合成新型抗蟲基因,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實現從0到1的突破,打破了抗蟲棉技術的壟斷,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擁有抗蟲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此后,郭三堆和他的團隊,一直奮戰在抗蟲棉育種領域,在雙價抗蟲棉、三系雜交抗蟲棉、新型高抗除草劑棉和優質高產多抗棉花育種上取得重大進展。
據了解,國產抗蟲棉市場占有率達到98%以上,在全國棉花育種家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育成抗蟲棉新品種197個,累計推廣5.6億畝,減少農藥用量65萬噸,帶動新增產值累計1000億元。郭三堆研究員也被譽為“中國抗蟲棉之父”。
退休之年仍在田間,親手收獲每份育種材料
采訪郭三堆時,他正準備赴河北省廊坊市的試驗田,去采收試驗田里種植的育種材料。因為天氣的影響,廊坊數十畝的試驗田中,棉花還沒有收完,趁著天氣好轉的空隙,他和他的同事們,要趕緊把地里的材料收回來。
此時的郭三堆,其實已經正式退休,但作為重要的育種科學家,他仍舊工作在試驗田和實驗室中。
試驗田里種植的育種材料,無法使用機器,因為每一種材料都只有很少的數量,有的可能只有幾行,而且,每一株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在采收時,仔細鑒別,淘汰不好的材料,留下有價值的,分門別類加以標注,用于之后的育種。
“搞農業的,必須親自下地?!惫颜f。事實上,進入中國農科院工作37年以來,下地干活,是他正常的工作狀態。尤其是試驗田里的工作,從種植到管理和采收,他和團隊中的同事、學生,了解每一株材料的情況。
捐贈200萬元獎金,鼓勵年輕人學育種
捐贈獎金,設立獎學金的想法,很久以前就有了。
2014年,郭三堆獲得“中國十大種業功勛人物”,當時有100萬獎金。拿到獎金后,他就產生了模糊的想法。
在當前,生物技術育種是農業科技領域內的前沿技術,“生物技術對育種非常重要,很多常規育種很難創制的材料,都可以通過生物技術創制出來,我們過去培育抗蟲棉,就是利用的生物技術,它可以幫助我們精準育種,獲得我們想要的育種材料”。
但作為新興的領域,人才的匱乏制約著技術的進步,“過去幾十年做抗蟲棉研究,一直感覺人才是最重要的,培養人才是基礎,教育人才是核心。”郭三堆說。
促成這一想法落地的,是后來的另外一筆獎金,郭三堆告訴記者,抗蟲棉品種育成后,逐年推廣,面積越來越大,他也獲得了一筆100萬的“抗蟲棉科技成果轉化”獎金。
“拿到這筆獎金后,我就開始想著,把原先的想法落實?!惫颜f,“尤其是這些年來,因為各種原因,年輕人投身生物育種領域的熱度不算高。但在未來,加快我們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科學技術都是非常重要的動力和基礎,而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生物技術這種前沿的科技進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其中。”
據介紹,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已專門研究制定經費管理和評選辦法,設立獎勵評審委員會, 負責“郭三堆優秀學生獎”和“郭三堆優秀導師獎”的評審工作, 確保評審過程公開、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