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加工業是我國最大的制造業,總產值占制造業的18%左右,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城鎮化工業化推動下的產業轉型、消費升級,為農產品加工業提出新的發展要求和方向。農產品加工業在現有基礎上,如何突破制約和瓶頸,創新農產品加工業縱深發展模式和舉措,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根據農產品特征推進“分區”發展模式
根據農產品原料自身特征不同,根據鮮活易腐、保質期長短、加工程度不同考慮分區域發展模式。農產品倉儲物流、減損保鮮、分級分選、產地初加工集中在原料主產區,而精深加工考慮農產品減損、提質、增效,向主銷區擴展,出口型加工農產品向邊境口岸、貿易港或其他國家延伸。通過農產品加工帶動,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農業產業強鎮,加快建設鄉村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實現“點、線、面”結合,功能有機銜接,區域性輻射帶動。在糧油加工領域,形成產地初加工,銷地精深加工格局。糧油產地氣候干燥,分級分選、碾米磨粉等初加工業主要集中在糧油主產區。米面食品加工、油脂加工等精深加工主要集中在城市周邊、東南沿海等主銷區附近。在果蔬、特色農產品加工領域,形成主產區初加工,主銷區深加工零星分布。果蔬、特色農產品由于以鮮食為主,加工主要集中在原料主產區,尤其預冷、干燥、倉儲、物流、保鮮、分級、分選等初加工環節全部布局在主產區,部分果汁飲料、果蔬營養食品企業、提取企業、特膳企業在主銷區有零星分布。畜產品加工領域,形成初深加工都集中在主產區格局。受疫病防控、活動物跨省運輸和成本限制,畜產品倉儲物流、加工基本都集中在主產區。部分深加工點狀布局在城市周邊等主銷區。
根據農產品加工程度推進“三刀”發展模式
根據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序推進農產品加工業“三刀模式”發展。所謂“三刀”是根據加工程度不同首次提出的概念。第一刀是“糧去殼”“菜去幫”“果去皮”“豬變肉”,也就是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主要解決倉儲物流、減損保鮮、分級分選的問題,實現產品增值在20%以上。第二刀是“糧變粉”“肉變腸”“菜變肴”“果變汁”,也就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解決農產品精深加工、提質增效的問題,實現產品增值60%以上。第三刀是“麥麩變多糖”“米糠變油脂”“果渣變纖維”“骨血變多肽”,也就是共產物梯次利用,解決變廢為寶、節能減排、環境污染的問題,實現產品增值高達三倍以上。我國加工業水平多停留在第一刀上,第二刀、第三刀潛力有待挖掘。據統計,我國一產的加工產值平均水平僅為2.3∶1,遠低于國外發達國家水平。
根據產業生命周期推進“三個蘋果”發展模式
三個蘋果模式即“金蘋果-爛蘋果-銀蘋果”,是按照產業生命周期從鼎盛到衰落,產品價值不斷被挖掘的過程。“金蘋果”的金就是指特色產業剛剛起步時,由于生產規模小、經營主體少、產量少,加上特色品質,一個“蘋果”就能賣出天價,單體利潤高,我們稱之為“金蘋果”。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一旦相似經營主體在類似氣候、地理環境的地區大規模生產,就會造成量大價跌,“金蘋果”就變成了“爛蘋果”。要想防止“爛蘋果”出現一是要做好“金蘋果”的地理標志、原產地認證、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等,讓“金蘋果”身價倍增;二是要將“爛蘋果”變成“銀蘋果”,也就是引導當地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打造適銷對路的加工品。例如篩選適宜加工的鮮食果蔬變成汁、酒、醋、片,擴大消費方式,擴大銷路,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象變成萬馬奔騰、各顯神通,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要想實現產業振興,必須要做好“保金、防爛、強銀”的工作。
抓農產品原料品質評價和標準制定
專用原料是農產品加工的“第一車間”,沒有好的原料就難以加工出好的產品。但對于如何評價好原料產品,目前還沒有國家權威標準和評價,導致優質不優價、增產不增收現象普遍存在。因此,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首先應該抓原料品質評價工作,通過品質評價不僅可為育種家提供育種方向,為加工企業提供原料收購標準,指導企業按照優質原料加工特性改造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還可為農戶提供種植養殖標準和收貯標準,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所謂的“時空”評價,就是要根據農產品的多種用途,對其食用品質、營養品質、加工品質、安全品質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何時采收、貯運過程、保鮮長短等“時間”品質評價,也要考慮品種、產地、部位等“空間”品質評價,還要考慮原料鮮食、蒸煮、煎炒、烹炸等不同的食用方式的營養成分的保留。逐漸構建消費帶動加工、加工引導生產,生產決定產業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抓核心技術和裝備的引進和開發
我國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技術處在工業1.0、2.0、3.0、4.0并存且以2.0、3.0為主的階段,國產設備的智能化、規模化和連續化水平較低,核心裝備依賴進口,整體落后發達國家至少20年以上。我國必須依靠科技以產業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開發為重點,加大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與新型農產品加工裝備的結合,推進加工設備的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切實提高我國農產品加工裝備水平。在初加工技術和裝備方面,農產品采收、清洗、分選、烘干等基礎環節共性技術要避免重復投資,探索統一經營模式;在精深加工方面,注重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培育發展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現代加工新模式。例如食品智能制造技術,可實現運行數據、質量體系、制造管理等全程監控,機器人系統集成;生產控制精準、協同度高和柔性化水平好的大數據處理系統等。
抓“五優”全程質量控制
短缺經濟時代業界會把殘次品、落地果作為加工原料,生產粗放、劣質的加工制品。隨著我國消費升級,消費者更多關注營養、健康和安全。對加工農產品是否含有超量的防腐劑、保鮮劑等安全性問題心存疑慮,盲目信賴國外進口食品。為打消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加工制品的顧慮,我們要積極建立和實施加工制品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像法國優質葡萄酒生產一樣從原料產地、加工過程等進行全程質量控制。推行以市場為導向的“五優”理論,即在優質產區利用適宜的優質品種、最優采收時間、最優倉儲物流、最優加工技術手段,為消費者提供最優質的加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