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的重要基礎和重要保障。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繼續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陳學淵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各級農業園區具備分布廣泛、體系完整、類型豐富等特點,可以從統籌抓好用好各級各類農業園區為切入點,示范引領做大做強做優區域農業產業。
“統籌抓好和用好各級各類農業園區這一重要平臺,對做大做強做優區域農業產業具有積極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陳學淵介紹,經過近二十年發展,我國各類各級農業園區呈現多功能性特征突出,具有以科技要素投入、資源要素集聚、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引領推廣等作用與特點,成為促進區域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風向標,也是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導航器。
陳學淵說,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部等部委圍繞農業產業、農業技術、農業資源等從“點—線—面”積極謀劃布局國家級涉農園區。如,農業農村部圍繞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謀劃以點狀分布為特點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以面狀分布為特點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以線狀分布為特點的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科學技術部圍繞農業技術創新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謀劃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此外,一些特定專項的國家級農業園區,比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316個)、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130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08個)、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等等。在國家政策積極引導下,各省、市、縣先后構建各級各類農業園區,比如山東省目前累計建設各類省級農業產業園區200多個、陜西省建設220多個等。
據不完全統計,各類園區分布主要在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胡煥庸線以東,覆蓋了80%以上的糧食主產區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產區,基本形成自上而下涵蓋各類農業主導產業和體系分布完整的總體布局。
陳學淵認為,按照“主導產業突出、技術裝備先進、產品效益明顯、人才培育顯著、輻射帶動有力”為目標的建設指導思想,各級各類農業園區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集聚區、先進農業技術的示范引領區、農業農村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試區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的試驗示范區,實現有效整合、聚集、優化和配置各類要素資源,釋放以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為結果導向的農業產業發展新動能,有效提升區域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競爭力。
“二十年間,各級各類農業園區圍繞服務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高質量發展主戰場,在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科技創業服務與現代農業企業發展、現代農業綜合創新示范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陳學淵呼吁,新階段,各級各類農業園區要緊扣以科技創新驅動區域農業產業,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總目標,面向“農業強國”的歷史交匯期,繼續圍繞著力驅動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