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農業科技并不“土”,完全可以走出去并且引領世界科技發展,關鍵是要增強自信,持續開展自主創新
最近,中國農科院61項新技術和新產品“走出國門”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這批技術和產品遍布亞、非、美、歐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育種、植物保護、畜牧醫藥等等,有力配合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農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這也是繼高鐵、核電走出去之后,又一個中國科技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成為又一張靚麗的中國名片,廣大農業科技人員也備受鼓舞。
提起農業,一般會認為有點“土”,科技含量不高。事實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上升,以及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均有了質的飛越。權威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的科學研究水平離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僅為5到10年,在一些領域,如雜交水稻、禽流感疫苗、轉基因抗蟲棉等已經達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
農業科技走出去,給人以不小的啟示。
首先,要有國際視野。注重國際合作不僅是中國農科院多年來的傳統,也是重點工作之一。從2002年起,中國農科院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以中美兩國簽署的首個中國生物農藥“阿泰靈”海外獨家代理合作協議為例,其主要研制者邱德文研究員2002年回國后就開始嘗試用一種新的思路,研制一種誘導免疫的農藥。開闊的國際視野正是該項成果的基礎。
其次,要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實施的“科技創新工程”,以 “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為目標,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凝練科研方向,加強人才團隊建設,改善科研條件,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從而催生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強了走出去的實力。
再者,要有超前的洞察力。10多年前,當禽流感疫情向我們襲來的時候,中國農業科學院研制成功的禽流感疫苗成為阻擊疫情的銳利武器。其實早在1994年,從美國回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工作的科學家就力主開展對禽流感的研究??梢哉f,正是這種超前的洞察力奠定了中國禽流感研究在世界的地位。
第四,要堅持自主創新。要走向世界,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就寸步難行。上世紀90年代,我國黃河流域棉區大面積暴發棉鈴蟲,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外方代表來到中國,提出只要肯出數千萬美元,就可以把轉基因抗蟲棉技術轉讓給我國,但條件是中國不能進行轉基因抗蟲棉的育種。深思熟慮之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最終做出了一個有膽識的決定:不管道路多么坎坷,一定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基因和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如今,“中棉系列”棉花新品種能走向世界,最根本的還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農業科技走出去的實踐再次證明,我國的科技完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只要抓住增強自信、持續開展自主創新這個關鍵,未來會有更多的科技走出國門,助力中國創新成為全球創新的重要一極。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