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始終困擾著現代農業迅速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開發的“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其成功的示范和應用,不僅使我國傳統農技推廣服務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也推動著我國農業服務邁向全面的信息化時代。
53歲的顧圣興是江蘇省興化市的一名普通的基層農技推廣員,他主攻病蟲害防治,但令人稱奇的是,農民們遇到的任何農技問題,都難不倒老顧,這其中的奧秘就是他隨身攜帶著一個3G上網本。從2009年用上3G“上網本”至今,顧圣興已經為農民解決了上萬個農技問題。
“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上網本。農民提出的問題,如果我不會,只要用它一拍照、一上傳,就能讓知名的農業專家進行遠程診斷。即使專家不在線,其他的農業專家也能迅速幫忙。”顧圣興告訴記者,農技服務云平臺讓他的農技推廣工作效率提高了至少一倍。
打通基層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
“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是一個信息服務的大平臺,更是一個資源共享的大平臺。”開發這一科技成果的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王文生研究員這樣對此定義。
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是如何暢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
王文生介紹說:“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充分利用了大數據,首先將各種各樣的農業科研成果匯集起來,并即時更新處理。同時,平臺也將專家、農技員、農民匯聚在一起,人們只要通過電腦或者移動通訊互聯網,隨時都能查到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和專家進行即時交流與溝通。”
讓農民隨時隨地看到專家的成果,讓農民的需求也能隨時隨地反饋給專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搭建起了專家和農民之間的橋梁,但要將專家的技術徹底轉化應用,還需要基層農技推廣員充當信息“二傳手”。作為“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手中的“農業科技服務云”上網本、平板電腦和手機等互聯網通訊設備,是最有利的“武器”。
河南省新鄉縣水產技術推廣站農技員劉蕾正是通過“農技云”,幫助養殖大戶姬中友轉型養殖觀賞魚,當年就收回了創業成本。她感慨說:“農民在生產中想了解什么技術,只要通過我手中的‘農技云’,立刻就能了解相關領域的信息,而專家也會幫忙給出建議。我們將這些信息收集起來,告訴農民,幫助他們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這樣就能讓科技成果落了地。”
記者看到,劉蕾手中的“農技云”平板,不僅配備了攝像頭,還有麥克風。同時,打開界面,內容豐富,分有農技咨詢、專家會診、市場行情、培訓服務、推廣日志等多個板塊。只要輕輕用手觸摸或者點擊,就能立刻實現聯網,并與平臺上的專家進行對話。。
“依靠農技服務云平臺,不僅讓農技員的工作變得更加便捷,也讓專家電腦中各種先進的技術能迅速‘落地’,快速地送到農民手中,真正打通了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長期進行農技推廣體系研究的農業部科教司副巡視員楊禮勝向記者表示。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認為,農技云平臺是最便捷、最經濟、最快速、最受農民歡迎的信息化服務,它也可以提高政府推廣部門的工作效率。農技云平臺的建立和推廣,對我們傳統的推廣是一個革命性的改變。
據了解,從2009年起,“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就開始在江蘇省的興化市、北京市的大興區、河南省的新鄉市等地開展試點示范,目前全國已有20多萬名基層農技員配備了農技服務的移動互聯網設備,他們跟劉蕾一樣能隨時開展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
讓每一名農技員都能成農業“全科醫生”
針對當前基層農技員知識結構單一,更新速度不夠快,滿足不了農民的需求實際,“農技云”平臺則將農業專家、基層農技員、農民三者便捷地聯系了起來,讓每一名農技員都能成為農民解決農技問題的“全科醫生”。
已經做了30多年的基層農技員的顧圣興對記者說:“我這么多年下鄉服務,總是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有過被農民問怕的時候。現在,我面對農民的各種問題,再難,我也不怕了。”新鄉縣基層農技員呂全生也正是運用“農技服務云平臺”,為香菇種植戶尚景霞解決了夏季出菇的難題。“我不懂香菇種植,但是有了‘農技云’平臺,我把情況整理出來,拍照上傳,就有專家來幫忙解答。這就好比請專家走進地里做診斷。”呂全生說,通過熱線電話進行咨詢,由于描述得不準確,專家在電話那頭很難幫上忙。現在,通過農技服務云平臺,這些問題全都迎刃而解。“原來只懂一個專業,只能解決一個問題,屬于‘單兵作戰’,現在,我們就相當于有了一個專家智囊團,變成‘集團作戰’了。”
據了解,農技服務云平臺每天都匯總來自全國各地基層農技員的提問,并將這些數據即時有效地進行處理,一個地方的農技員貢獻出一個診斷處方,其他地方的農技員通過“云平臺”就能直接使用,這樣的“一傳、一點、一交流、一下載”,迅速幫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問題。
從“專科大夫”變成了“全科醫生”,從“單兵作戰”變成了“集團聯合”,農技服務云平臺,讓每一名基層農技員變得無所不能,也讓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贏得了農民更多的信任,煥發出了全新的活力。“這種活力首先體現在管理效率上。”興化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卞衛東對記者說,按照傳統的方式,很難實現科學的管理、很難對推廣人員的工作進行科學的業績考評。而現在,通過信息化平臺的GPS定位,就能隨時隨地記錄農技人員的服務行程,結合他們在平臺上的推廣日志,農技員在哪里,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樣,管理者一目了然,有效地實現動態調度與科學考評,極大地提高了基層農技服務的整體效率和水平。
利用手中的云平板等設備,基層農技人員也有了更多學習機會。“以前我們老喊著出去培訓的機會少,現在有了云平臺,上面有豐富的、實用的農業生產方面的教材,有網上課堂和視頻功能,能隨時調出來看和學習。而且,還能和專家學者、和同行們隨時進行交流互動,現在,想不學、想不提高都難!”興化市戴南直屬站農技員李長銀感慨道。
各類農情信息終于可以一路“直達”
北京市密云縣大石門村是個傳統的栗子種植村,由于山區信息不靈,原來當地的栗子總是賣不出好價錢。然而,從去年起,這種情況就被徹底改變了。“多虧了‘農技云’平臺,我們從上面及時得知了其他村子板栗的收購價格,然后作為參考。由于掌握了市場行情,我們賣板栗再也不會賣虧了。”密云縣農技員劉仕才說。
“動態農情信息采集難、成本高等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原來要掌握農情,必須要各地派人下去收集,信息上報的速度比較慢。”王文生告訴記者,基層農技員時時活躍在田間地頭,能第一時間獲得農情信息,是流動的“智能信息終端”,“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支隊伍來采集農情,將他們編織成一支強大的移動信息網,讓每個農技員都成‘千里眼、順風耳’。”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農委每年到蘋果收獲季節,都會通過農技云平臺收集信息。哪個地方蘋果豐收了,哪個地方的菜價是多少,即便不到現場,依靠農技員手中的‘農技云’本板等互聯網設備,各地各時的農情就能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迅速地采集上來。有了這些信息,就能及時做出決策,比如錯開上市,保護農民利益。
除了采集農情,云平臺還能采集災情。2012年,北京發生了“7.21特大暴雨”,災情發生后,很多地方的受災情況沒法及時統計,但北京市密云縣的農技員們利用“農技云”,第二天就把農業損失傳到了云平臺上,哪個村損失了幾個大棚,圖片照得清清楚楚,幫助當地的農業部門及時進行救災行動。
如今,各地的農業管理者只要輕點鼠標,就可通過成千上萬農技人員,用文字、照片、錄像等形式,定向快速采集氣象災害、病蟲害、動物疫情、農產品滯銷等農情信息和突發事件動態。這不僅拓寬了農技推廣服務的功能,也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提高了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截至目前,數以萬計的農民享受到了“農技云”服務帶來的改變,也嘗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而用現代化裝備武裝起來的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也實現了革命性的轉變,一支“無所不在、一專多能、自我學習”的智能農技推廣隊伍正在迅速地成長起來。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光明网]《科研论文科普解读》番茄和“土豆亲戚”跨界联姻?900万年前的基因奇迹藏在你碗里2025-08-15 15:14:00
- [中国科学报]夹缝中求生存虫妈妈精准“筑巢2025-08-15 14:27:00
- [光明日报]院士专家共商国家食用油保供大计2025-08-14 15:40:00
- 兰州兽医所积极支援甘肃榆中县抗洪救灾2025-08-13 20:52:00
- [农民日报]书写武陵山腹地“衔接”答卷2025-08-13 18: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