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1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發布了《2021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報告。該報告基于論文和專利數據對全球22個農業重要國家及其機構的全球競爭力進行了分析。
報告顯示,本統計年度,中國發文量排名第一,為161113篇,占總發文量的26.35%,占比與上個統計年度相比增幅約2.28%,中國有13個學科科技論文競爭力排名第一。
本統計年度,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639225件,全球第一,占22國總量的60.85%。中國農業專利產出優勢突出,專利影響和專利維護具有一定優勢,但專利質量和專利保護水平亟待提升。
高水平論文增幅明顯
該報告指出,我國科學家高度重視農業科技高水平研究成果,高水平論文增幅明顯。
在高被引論文方面,中國發文量于2017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本統計年度,中國共發表2272篇,占全球高被引論文量的20.69%,排名第一,較上一個統計年度中國的1857篇(占全球17.57%)提高了約3%,同時高被引論文量與第2名美國的差距逐漸拉大。
在Q1期刊(各領域的優質期刊)方面,本統計年度我國Q1期刊發文量89444篇,占Q1期刊發文量的27.03%,全球排名第一,較上一個統計年度的71989篇(占全球23.76%)提高了3.27個百分點,同時Q1期刊論文量與第2名美國的差距逐漸拉大。
在CNS期刊(頂尖期刊)發文方面,本統計年度我國CNS發文量為222篇,占CNS期刊發文量的11.26%,位居全球第二,較上一個統計年度的194篇(占全球9.6%)提高了1.66個百分點。
盡管我國在高水平論文方面成效顯著,但是中國農業科技論文CNCI值排名(第16名)依然較低,中國高被引論文量占中國發文量的1.41%,全球排名第17位;中國Q1期刊發文量占中國發文量的55.37%,全球排名第16位;中國CNS期刊發文量占中國發文量的0.14%,全球排名第20位。
報告指出,我國科學家在代表基礎研究的高水平論文方面,未來應聚焦“四個面向”,持續加強系統創新,提升高水平論文占比,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論文原始創新、農業基礎研究的前瞻性布局。
專利成果轉化比例尚低
報告顯示,我國專利轉移轉化已見成效,但學科領域分布不均,與國外差距大。科研機構與高校的專利申請在中國占據較大比重,授權專利許可轉讓比例低。
在植物營養與肥料領域,中國授權專利數排第一(2758件),許可或轉讓專利551件(占比19.98%),平均轉讓次數1.16次,美國授權專利數量(427件)不及中國,但許可轉讓比例高達67.68%,平均每件授權專利轉讓次數為2.46次。
在動物疫病防控技術領域,中國授權專利數量排名第一(6396件),其中988件發生許可或轉讓,占比15.45%,遠低于美國(53.27%),與日本持平(16.74%)。
在農業機械裝備技術領域,中國授權專利數量排第一(7917件),發生許可或轉讓的專利為3303件(31.91%),平均轉讓次數1.31次;不及美國的57.97%和1.92次。
報告強調,我國專利轉移轉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專利許可轉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仍然較大,應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成果轉化的引導和支撐,強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專利布局重國內輕境外
我國已開始重視域外專利布局,但仍處在重國內輕境外階段,域外專利保護能力弱,制約農業技術走出去。專利布局國家數量可以說明技術輸出的廣度,體現對其他國家市場的重視程度,決定了能否在產業競爭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報告顯示,22國都非常重視技術域外布局。2016-2020年,22國平均專利布局國家數量為38個,有9個國家超過這一平均值,分別為美國、德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它們作為技術來源國,技術輸出范圍在22國中排名相對靠前。
2016-2020年,22國平均域外申請專利占比為28.76%。除中國(4.39%)、巴西(23.52%)、韓國(23.74%)、印度(45.51%)和墨西哥(48.37%)以外,其他國家域外申請專利占比均達到60%以上,中國域外申請專利占比在22國中排名末位。
從PCT專利申請占比看,2016-2020年,22國平均PCT專利申請占比為5.45%,瑞典以21.01%在22國位居第一,西班牙和以色列分列第二、三位,美國為14.00%,居第十四位,中國僅為0.66%,在22國中排名墊底。
相比較,美國在本國專利布局占比為39.57%,在加拿大、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巴西、韓國、印度、墨西哥及歐洲布局相對較多。中國95.61%的專利申請布局在本國,在主動“走出去”布局海外專利并參與國際競爭方面與美國等還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農業發達國家均以中國為主要目標市場,并開展了一系列技術布局的戰略規劃。
專利申請小而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專利家族規模小,專利申請小而散,科研機構與高校的專利申請占比大,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任重道遠。
2016-2020年,22國平均專利家族規模1.27。除了巴西和中國,其余20國均達到平均專利家族規模。其中,瑞士以3.26的專利家族規模排名第一,中國僅為1.03,排名末位。以動物疫病防控技術領域為例,澳大利亞和瑞典專利家族規模排名并列第一,中國僅為1.09,在22國中排名墊底。
我國專利申請以科研機構與高校為主,中國入選前100強的15家機構中有7家為高校、4家科研機構和4家企業,企業占比26.67%。
中國農業專利技術申請多為單件專利,專利家族規模僅為1.03。報告指出,專利家族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顯示出某一項發明的重要程度,同時專利家族的區域分布情況也直接反映出專利權人的市場發展計劃和市場競爭戰略。單件專利在知識產權保護上效應有限,我國農業技術創新成果及其應用產品在本土之外無法形成充分且有效的專利保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