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六月,黃河故道的沙土地上,夏邑縣北嶺鎮的連棟溫室大棚里,一排排西瓜藤蔓順著尼龍繩向上攀爬,拳頭大小的功能性小西瓜“中禹22”懸掛在半空,表皮的綠色紋路在陽光下泛著光澤。“這批瓜20天后上市,每斤能賣8塊錢。”正在整理吊繩的瓜農孫建國指著藤蔓告訴記者,“三年前誰敢想吊蔓西瓜能讓畝收入翻兩倍?”
金字招牌下的困境:單一品種遭遇發展天花板
這片被黃河故道滋養的土地,如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西瓜王國”。2024年,夏邑20萬畝西瓜田中有17萬畝設施大棚,年產70萬噸西瓜創造超20億元年產值。“中國西瓜之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等榮譽加身,讓夏邑西瓜走進全國132個直銷點,但輝煌背后暗藏困頓。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瓜類產業團太康試驗站站長、河南省西瓜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團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何楠介紹,夏邑設施大棚西瓜生產此前主要是花皮圓形紅瓤早熟品種+早春大棚多層薄膜覆蓋、爬地栽培,主栽品種為“早佳8424”和“美都”,品種結構較為單一,且同類型種子包裝繁多,突破性品種較少,特色、高檔優質精品品種缺乏,市場競爭力受限,且“早佳8424”皮脆裂果、不耐貯運也影響了瓜農的收入;長期的大棚設施栽培,重茬死苗現象嚴重;瓜農各自分散育苗,冬季遇到雨雪低溫等惡劣天氣時,保溫設施和管理技術跟不上。調整品種結構、引進高檔精品、特色品種和規范種子迫在眉睫。
良種是根本,好品種好種子帶來好收成
改變始于2022年春天,何楠團隊帶著功能性西瓜“中蜜1號”“中禹22”等新品種來到北嶺鎮,在一片“老病地”搭起吊蔓架。“起初老鄉們笑我們‘瞎折騰’,說西瓜哪有吊起來種的?”何楠回憶示范初期的場景,“但當他們看到吊蔓西瓜均勻的果型和翻倍的售價,態度慢慢轉變了。”
北嶺鎮瓜農孫建國在專家指導下吊蔓栽培1畝富含瓜氨酸的“中禹22”,按“一株一果”法每畝種植2300株。首批西瓜長成圓果形、彩虹色果肉,收購商當場開出每斤5元的高價。“那批瓜賣了2.2萬元,相當于過去兩畝地的收入!”如今他10畝大棚全部改為吊蔓栽培,2023年畝產達2.5萬元,較傳統模式多賺1.3萬元。
吊蔓栽培的核心在于立體化管理。何楠介紹道,“地爬栽培每畝900株,吊蔓能種2200-2500株,雖每畝成本增加1500元,但產量持平、售價翻倍。”
目前,何楠團隊已經在夏邑建立了300余畝吊蔓小西瓜栽培標準化示范基地,使用功能性西瓜新品種“中錦91”“中禹22”等,進行標準化栽培管理種植的同時,專家團隊駐點指導、高素質農民培養計劃,以及“四步培養法”(農民→高素質農民→黨員→村干部),培育了326家合作社、150名驗瓜師、12萬從業者,為產業升級注入了動力。
同時,在太康縣,何楠團隊幫助瓜農與深圳企業合作,訂單種植80畝吊蔓西瓜,保底收入9000元/畝,高產可達萬元,西瓜栽培模式從地爬栽培升級到吊蔓栽培,產業經濟效益實現翻番。
“吊蔓種植西瓜雖然成本稍高,但在提高品質、增加產量、延長保質期等方面有明顯優勢。”何楠說。
從育苗到銷售,補齊短板打造全鏈條競爭力
夏邑縣的西瓜產業鏈已初具規模。近年來,夏邑縣投資了1600萬元建設智能化育苗溫室,扶持了10家專業化育苗企業,規模化育苗企業3家,年產種苗超300萬株;專家團隊作為技術支撐,重點給夏邑縣高翔種植專業合作社(苗場)進行了全方位的技術指導,提高了西瓜嫁接的成活率、成苗率和優質苗比例。
在套種方面,積極推廣“西瓜-辣椒”輪作模式,利用拱棚空閑期種植辣椒,畝效益穩定在1萬元以上。成功發展了吊蔓小西瓜1000余畝,實現增收1210萬元,推動了當地西瓜產業提質升級;在夏邑縣孫暢種植專業合作社,科技服務團既提供了中錦91、中禹22、中禹13等吊蔓功能性小西瓜品種,又全程進行技術指導,良種良法配套,達到了高產、優質、高效的預期效果。
談起收成,合作社負責人孫暢笑開了嘴,“何老師帶來的幾個新品種,在我這連棟溫室大棚里種植,外觀漂亮,容易掛果,產量高、品質優,口感好,個個頂呱呱”。
依托電商優勢,團隊還設立了132個全國直銷點,2024年線上交易額突破2億元,并入選“農產品電商百強縣”。在品牌建設方面,“夏邑西瓜”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品牌價值達25.53億元。
“優良的西瓜品種通常具有更好的坐果性,瓜胎出得早且密,瓜秧穩健不旺長,有助于提高產量;好品種瓜個大小均勻,皮薄、含糖量高,剖面均勻,無空心等,有較高的商品價值,且具有較強的抗病性和耐貯運性,能適應多樣化市場需求,對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何楠表示,“建議未來進一步調整西瓜品種結構,推廣抗病耐儲運的中小果型功能性西瓜品種,加強種子市場監管,推廣西瓜新品種和栽培新模式,進而推動夏邑西瓜產業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