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中國農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主要糧食種業發展有關情況。
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
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據中國農科院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良種覆蓋率有望達到97%以上。
“目前我國水稻畝產為470公斤左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到1.7倍。我國水稻品種培育已由以往單一的追求單產的提升向品質和營養的改良方向轉變,優質和高產并重是目前水稻育種的主攻方向。”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
中國的水稻和小麥是可以保證絕對安全。但從中長期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仍呈現剛性增長趨勢。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農業農村部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
“種質資源指攜帶生物遺傳信息的載體,且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載體包括種子、植株、根、莖、葉、花、果實,類型包括野生種、地方品種等,要求發芽率必須在85%以上。”作科所作物種質資源中心主任李立會說。
中國農科院已牽頭建成完善了由1座長期庫、1座復份庫、10座中期庫、43個種質圃、205個原生境保護點以及種質資源信息中心組成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成立了農業農村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2月正式動工建設保存容量達150萬份的新國家作物種質庫,建成后將極大提升我國種質資源保護能力。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還牽頭組織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在全國31個省區市收集各類作物種質資源5.4萬份;開展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3萬余份種質的精準鑒定;創制了一批關鍵性狀突出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育種材料,在主要糧食作物基因組解析、新基因克隆以及育種關鍵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進展。
主糧新品種選育工作成效顯著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小麥、水稻、玉米、大豆、雜糧的優質、抗逆、宜機收等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突破。
小麥共審定新品種49個,其中國審品種19個。中麥895灌漿速率和耐熱性居黃淮麥區南片首位,2020年推廣面積為全國第三位;與山東省農科院原子能所合作選育的魯原502,在黃淮麥區北片年推廣面積超1500萬畝。
水稻共審定新品種74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在雜交稻選育方面,“華浙優261”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一級,在2020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活動中獲得秈稻組金獎;在常規稻選育方面,育成“京粳”系列優質高產品種和“中富”、“中農粳”系列早粳品種,優質專用早稻品種中嘉早17長期位居南方秈稻推廣面積首位, 2010-2019年累計推廣面積超過6500萬畝。
玉米育成中單123、中單685、中玉303和中單111等新品種10個,這些品種普遍具有早熟、優質、抗倒、宜機收的特點。中單111在內蒙古表現早熟抗倒、籽粒含水量低(22.4%)、產量高(969.2公斤/畝)、落粒損失率低(0.92%),在新疆奇臺創畝產超過1570公斤。以中單808、中單909等為代表的老牌優勢中單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超過3000萬畝以上。
大豆共審定新品種40個,其中國審品種11個。品種適宜種植區域覆蓋我國三大大豆產區。其中,中黃37蛋白質含量高,籽粒大,外觀商品性好,已成為黃淮海地區主栽品種之一,年推廣100萬畝以上,累計推廣700萬畝;中黃901早熟高產,抗大豆灰斑病,適宜東北北部大豆核心主產區種植,2020年推廣面積近100萬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十四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在種質資源、基礎研究、核心技術、重大產品等方面部署工作,縮小我國種業自主科技創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和不足。”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