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長江中下游遭遇極端天氣,大江水落,湖泊水縮,作為我國水稻最主要的產地,南方地區多地經歷著干旱和高溫的嚴峻考驗。
一場奪秋糧保豐收的大戰在南方大地上展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赴水稻主產地之一江蘇指導抗旱。在江蘇的田間地頭,新京報記者專訪錢前,他表示,旱情是一次考驗但也是提醒,尤其對南方,今年很多地方都做了排澇的準備,沒想到卻要抗旱,在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未來南方水鄉,可能需要做更多抗旱準備。錢前院士同時指出,在科技進步與政策支持下,“面對極端情況,我們已不會完全束手無策,而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旱澇保收。”
8月22日,江蘇南京江寧區,新京報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習慣抗洪抗澇,汛期旱情出乎意料
新京報:此次在田間調研指導,旱情影響的情況怎么樣?
錢前:南方降雨豐沛,水源豐富,在過去一直是澇害頻繁,這一次旱情確實出乎意料。我自己是南方人,小時候的記憶中,每年的7、8月份,都要做很多抗洪抗澇的準備,沒想過有一天會在南方的汛期抗旱。我們在和農民、地方農業干部交流的時候,他們也是同樣的感受。
新京報:高溫干旱會對水稻生長造成怎樣的影響?
錢前:我國中稻比較多,當前普遍在孕穗期到揚花期之間,此時的高溫,會對水稻花粉的產生、授粉的效果產生影響,導致水稻結實率降低。干旱同樣影響著水稻的產量,所以這個時期很關鍵。
新京報:江蘇此次旱情影響如何?
錢前:江蘇是水稻生產大省,也是我國最好的耕作區之一,土壤肥沃,產量很高。這次旱情中,我們走訪發現,除了一些望天田、丘陵崗地的農田受影響較大之外,絕大部分影響不算大。很多地方盡管缺乏抗旱經驗,但在旱情剛剛顯露時,就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花大力氣調水保糧。我們也發現,不少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已經非常強,不但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現代技術,也有意識地選擇更豐富的品種,這對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保障糧食生產非常有意義。
科技不斷進步,不完全靠天吃飯
新京報: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評估顯示,今年的南方高溫強度為1961年來最強,但農業受災情況遠低于想象,我們是怎樣抵御災害的?
錢前:科技的發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今天已經不再是完全靠天吃飯的時代了。以育種為例,我國的育種事業發展迅速,水稻、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完全自主,且育成了豐富多樣的品種,有適應性好的、有產量高的、有品質優良的、有抗逆性強的,還有許多兼具多種特性。育種的進步,不僅讓我們在面對環境變化時更有應對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改變著糧食生產方式,提升國家糧食保障的能力。比如黑龍江,以前水稻只有200多萬畝,現在有7000多萬畝,翻了幾十倍,就是因為找到了一個耐寒的基因,育成了耐寒水稻。
新京報:在水稻耐旱的方面,我們是否有相關成果?
錢前:這些年來,我國育種家們在水稻抗旱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比如上海農業科學院羅利軍研究員育成的耐旱系列水稻,在全國許多地方推廣應用,去年還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還有許多品種,也可以實現抵御高溫的效果,比如一些中晚熟的品種,這個時候可能剛到孕穗期,或者還沒有進入孕穗期,躲開了高溫對花粉的影響,等到這些品種抽穗揚花,已經8月底9月初了,溫度也降下來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一些中晚熟的品種長勢很好,預計畝產可以達到1500斤,這些都是大面積種植的品種,這樣的產量已經非常不錯了。
高標準農田,在抗旱減災中得到檢驗
新京報:除了品種之外,今天還有哪些抵御災害的措施和能力?
錢前:之所以實現旱澇保收,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長期以來對農業的政策支持。我國是農業大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持從未減弱。比如農業水利的建設,二十世紀50年代建成的許多水利設施,今天還在使用。而且,這種投入一直在持續,從未間斷.我國是世界上農田灌溉比例最高的國家,農田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同時,我們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率也提升非常快,小麥、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這些都是國家通過政策保障,投入無數人力財力實現的。
新京報:育種、機械化、水利等如果是藏糧于技,那么在藏糧于地方面,有何措施?
錢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就是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顯示,到2022年底,我國將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在這一次抗旱,我們也發現,高標準農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和完全靠天吃飯的“望天田”相比,高標準農田中各種優良的設施,可以幫助生產者更好地應對各種變化。事實上,高標準農田本身就有優秀的抗災、減災能力,是改變“靠天吃飯”,實現“旱澇保收”的利器,這次南方旱情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在過去,還有觀點認為國家投入那么多錢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劃算,我想,在經歷了今年的南方旱情之后,會有更多人看到高標準農田的重要性,我們國家的高標準農田不但要建,還要多建。
旱情考驗農業,耐旱水稻品種將更豐富
新京報:這次南方旱情對我們有何挑戰和啟示?
錢前:旱情是一次考驗,尤其對南方,今年的干旱高溫60年一遇,過去沒有經驗,很多地方都做了排澇的準備,沒想到是抗旱。在今天,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未來,南方水鄉也需要做更多抗旱的準備。育種方面也是如此,要考慮將耐旱水稻的育種標準化、程序化,育成更多的耐旱品種。我們有這樣的條件和基礎,我們國家的作物種質庫中,保存著超過10萬份的水稻種質資源,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地鑒定這些資源。我相信,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耐旱水稻。當然,旱情本身也是一次自然篩選,大自然也在幫我們,逐漸把那些耐旱性不強的品種篩選掉,讓我們的耐旱品種更豐富。
新京報:極端天氣的增多,是否也讓我們重新認識人和自然的關系?
錢前:過去我們講改造自然,人定勝天。技術的進步、政策的保障、社會的發展,確實讓我們逐漸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境地,最大程度地實現“旱澇保收”。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和自然對立,恰恰相反,要學會敬畏自然,了解自然,學會大自然變化的規律,然后用于農業生產。比如在南京江寧區的種植基地中,種著萬建民院士育成的新品種“寧香粳9號”。這是一種中晚熟的優質稻,目前正在孕穗期,雖然也受高溫影響,但影響不大。而且,基地中采用了多種生物防治蟲害的方法,用性誘劑控制害蟲。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了很多類似的生物方法,比如用香根草殺死害蟲的蟲卵,還有在田邊種植格桑花、菊花等,蟲子被吸引過來產卵,就不會把卵產到水稻上。這些方法,既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能裝點鄉間田野,和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結合在一起,打造更加美麗的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