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食物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多樣”轉變,大農業觀與大食物觀應運而生。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深入理解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需要立足食物消費結構轉型,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持續優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需適配。這對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滿足居民營養健康生活需要意義重大。
立足大農業觀推動高水平供給。在大農業觀引領下,要面向居民食物消費需求變化,筑牢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根基,拓寬多元供給渠道,提升供給質量,推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實現高水平供給。
一是夯實農產品保供根基。踐行大農業觀,需要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要切實推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借助田塊整治、灌排設施升級等手段持續優化耕地質量。扎實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等技術,全面強化農業科技與裝備的支撐力度,確保糧食高產穩產。加大對種業研發的投入,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構建種業創新體系,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推廣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優化糧食生產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糧食產業,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完善生豬產能調控和奶業紓困政策,確保市場供應充足。
二是構建多元化供給體系。依據大農業觀的要求,需要構建品類豐富、結構合理、供給穩定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滿足居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一方面,統籌糧食作物與非糧作物、種植業與養殖業、傳統農產品與新食物資源的關系,穩定水稻、小麥等口糧生產,因地制宜擴大玉米、大豆、雜糧及薯類種植規模。另一方面,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發展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和內陸生態漁業,拓展優質蛋白來源。同時,合理開發藥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等新型食品,科學開發藻類、微生物等新食物資源。
三是保障與提升供給質量。供給質量既是筑牢食物安全根基的重要支撐,更是滿足城鄉居民食物消費需求從“生存型”向“品質型”轉變的應有之義。要加大優質稻麥的育種改良,尤其是優質稻谷、優質高端強筋小麥及優質高端弱筋小麥等品種的培育。積極落實國家全谷物行動,增加優質蛋白、膳食纖維、微量營養素和功能性營養食物的供給,促進居民營養均衡消費,提升健康水平。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健全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可追溯,確保消費者能夠享用到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注重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以品牌引領質量提升,以質量鑄就品牌影響力,形成質量與品牌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立足大食物觀把牢消費趨勢。立足大食物觀,需準確研判人口結構、食物消費、營養健康變化趨勢,并據此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構建與大食物觀相適應的政策支持保障體系。
一是把握人口結構變化趨勢。我國城鎮化和老齡化加速并行,食物消費數量和結構相應變化。一方面,城鎮化率自1949年約11%躍升至2024年的67%,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轉變推動食物消費結構升級,口糧消費數量下降,各類鮮活農產品及優質蛋白的需求快速增長。另一方面,2024年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首超3億,老齡化趨勢愈發顯著。老年人群體的膳食結構不同于一般成年人群體,加之老年人對健康飲食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對低鹽、低糖、低脂等功能性食品的需求持續攀升。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食物消費結構正加速從“生存型”向“品質型”轉變,不僅帶來食物需求結構的變化,而且會增加對高品質、綠色健康農產品的需求,給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機遇與挑戰。
二是把握食物多樣化消費趨勢。一方面,我國居民食物需求已發生重大轉變,食物消費從過去以谷物為主轉向多樣化的食物消費。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及相關資料,2014——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量由25.6千克波動增長約38.1千克,年均復合增長率約4.06%。隨著居民健康意識提升和消費升級,2024年全國人均鮮瓜果消費量接近60千克,較2014年增長超過50%,充分體現出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向更加多元化健康化方向轉變。另一方面,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健康意識增強,其對綠色有機農產品、功能性食品等食物的消費還會持續增長,將推動農業結構相應調整。據《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4》測算,到2035年我國肉、蛋、奶和水產品產量將分別增加2964萬噸、613萬噸、958萬噸和1900萬噸,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應將朝著多元化、健康化、品質化發展。
三是把握營養健康消費理念。現階段,我國居民面臨“營養過剩”與“隱性饑餓”并存的困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居民脂肪供能比達到34.6%、超出適宜范圍,反映出部分人群食用植物油、畜肉攝入較多,存在膳食結構不合理問題。與此同時,據2024年《中國居民隱性饑餓問題現狀、挑戰與應對》報告顯示,我國近3億人處于隱性饑餓狀態,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嚴重不足,對居民健康構成潛在威脅。隨著全民營養認知持續提升,城鄉居民的食物消費需求將不僅停留在口感和飽腹層面,而是更加注重營養價值和營養均衡。要多途徑宣傳鼓勵居民優化食物結構、健康飲食,為在全社會樹立大食物觀營造良好氛圍、奠定堅實群眾基礎。
以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筑牢農業韌性競爭力。秉持大農業觀與大食物觀,統籌開發利用農業資源,拓展食物供給來源。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科技支撐、提升農業韌性建設,全面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從而增強農業應對自然災害、市場波動和國際競爭的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一是確保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我國耕地與水資源約束緊,部分地區因高強度開發而面臨資源透支風險,僅靠耕地難以支撐長期食物供給。需要綜合利用國土資源,拓展新供給空間,讓食物生產突破對耕地的單一依賴。首先,全面摸清森林、草原、海洋等資源的分布特征及利用狀況,為開發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要求、資源存量和技術可行性,明確開發重點區域與優先序。其次,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加快綠色高效技術研發與應用,利用設施農業和合成生物學技術,突破土地和氣候限制。最后,推廣生態循環綠色農業,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并控制農藥、化肥用量,減少面源污染。
二是增強食物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地緣沖突及市場波動等挑戰,構建更具韌性的食物產業鏈供應鏈至關重要。一方面,需要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協調資源利用,強化風險防范,提高生產韌性。通過農業生產分布和食物來源多元化,減少對單一生產方式、個別產業環節和少數食物來源的依賴,降低因局部突發事件導致的生產中斷風險。另一方面,還要推動食物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升級,加快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供給格局,保障在關鍵時刻食物供給不斷鏈、不脫銷,增強供應鏈整體的抗風險能力,確保國家食物安全,滿足人民生活需求。
三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升級。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需要以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為引領,堅持系統觀念與融合發展理念。首先,以系統觀念優化產業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聚焦質量提升,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建設和標準化生產。同時,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效益。其次,以融合發展理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農業與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耦合,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新興業態,拓展農業的生態、文化、休閑功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最后,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產品加工、流通、倉儲等環節建設,完善產業鏈和供應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