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特色糧油果蔬作物特征品質分析與特征標準研究”項目技術推廣現場觀摩會在廣西百色市舉行。此次觀摩會集中展示了杧果特征品質智能快速識別、精準催熟保鮮和瞬時鎖鮮加工等品質評價及保持關鍵技術,集成區域性杧果栽培與加工技術模式,構建適用于鮮食、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等專屬用途的品質提升技術及標準體系,實現杧果有胚果、無胚果等不同品級價值最大化,為保障杧果減損增效,促進杧果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加工所所長、項目負責人王鳳忠研究員介紹,開展特色糧油果蔬作物特征品質分析與特征標準研究對進一步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三區三州”等地區鞏固脫貧成果由增產向增效轉變,助力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項目于2021年底啟動實施以來,創建了5大體系,一是“快速前處理-高通量挖掘-快速品質評價”多維品質評價共性技術體系,二是“模擬環境互作-表征生境耦合-關鍵因子篩選”優勢品種篩選評價共性技術體系,三是“加工技術調控-氣調動態保鮮-關鍵環節表征”特征品質保持共性技術體系,四是“可視化數據庫-特征品質關聯-調控數字模擬”的共享數字平臺技術體系,五是“技術集成化-標準數字化-示范信息化”的特征品質評價標準體系。帶動八大類產品以“品種-品質-品牌”為主線,建立特質性成分分析鑒定技術20個,探明特質性成分41個,探明品質形成機制8項,建立品質保持技術14項,多功能數據庫和算法模型7個,制定標準11項,集成“三區三州”等地區特色糧油果蔬品質評價、栽培和加工調控品質保持關鍵技術并示范推廣,顯著促進了特色糧油果蔬產業品種優選、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增產增效。
目前,項目針對鮮食、加工等不同用途構建了杧果時空多維品質評價體系,篩選出鮮食專用品種桂七、臺農等,固態加工專用品種凱特、紫花等,液態加工專用品種貴妃、金興等。建立了杧果精準催熟技術,實現了原料后熟均勻、品質穩定。構建了適于不同加工用途的品質提升技術與標準體系,實現了無胚果價值由0.3元/斤提升至1.5元/斤。建立了杧果雙螺旋單體速凍、復合酶解等技術,冷凍時間縮短85%,香氣提高35%。成果獲廣西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3項,培育示范企業廣西果天下獲得國家龍頭企業稱號。
咨詢專家組肯定了杧果研究任務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希望項目組以此次觀摩會為契機,進一步總結經驗、剖析問題、凝練成果,高質量推進工作,為“三區三州”等脫貧地區特色糧油果蔬作物特征品質挖掘、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