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全球氣候變化無論是變暖還是變冷,以及溫室氣體濃度變化,都將促使我國糧食主產區水熱資源要素的時空分布格局變化,誘導糧食作物品種資源及其抗逆性改變,加劇局部地區的災害性要素形成。
9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等國內優勢單位,啟動了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及適應機制研究項目。該項目將緊緊圍繞氣候變化與我國糧食生產系統之間的關系,針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糧食主產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國家重大需求,重點解決氣候變化背景下資源要素(水分、熱量、土壤肥力和作物品種)時空變化對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及適應機制以及生物(主要病蟲害)和非生物災害(旱災)災變過程、致災成災機理及適應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項目首席科學家唐華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行業。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與適應機制研究,既是我國制定農業和糧食生產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策略和我國氣候變化研究理論方法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我國氣候變化農業領域總體研究水平、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培養和發展壯大我國氣候變化農業領域研究隊伍的迫切需要。
據唐華俊介紹,該項目以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華南和西北糧食主產區為研究區域,以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作物為研究對象,以氣候變化與我國糧食生產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切入點,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和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綜合運用氣候學、作物栽培學、遺傳育種學、農業災害學、農業生態學、生產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理論方法,通過典型區域調研、野外臺站試驗觀測、實驗室分析、作物生長模型、農田生態過程模型、遙感定量反演、GIS空間數值模擬等現代技術途徑,重點研究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水熱土資源要素時空變化的作用過程,氣候變化誘發的糧食作物品種抗逆性和生長發育特征變化及其對品種改良的影響,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作物種植制度與區域布局的影響機理及適應機制,氣候變化背景下糧食主產區主要病蟲害時空格局消長動態和大規模流行暴發生態學機理,農業旱災的時空格局演化規律,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產量、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區域平衡、糧食主產區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程度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措施。
唐華俊告訴記者,通過研究,努力實現“揭示影響機理、探明適應機制、摸清影響程度和提出應對策略”的目標,建立一套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以氣候變化為驅動的我國糧食生產系統空間數值模擬評價模型,模擬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糧食產量時空變化趨勢與區域差異,定量確定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發展、國家糧食安全、糧食主產區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程度,為國家制定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為我國參加國際氣候談判和履行國際責任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同時,通過該項目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氣候變化農業領域研究人才,造就一支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全球變化農業領域創新研究團隊,提升我國在全球氣候變化下農業領域研究的水平。(梁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