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在北京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0-2021年我國農業克服世紀疫情和極端天氣等重大不利因素的影響,農業綠色轉型成效明顯,農業綠色發展持續向好,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達到新高,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
據了解,《報告》包括綠色理論、綠色技術、綠色評價、綠色生產、綠色生態、綠色生活和綠色案例等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領域,共10章。本年度報告根據新形勢進行了適當調整:一是完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增加了單位農業增加值碳排放等指標;二是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吃得好吃得健康問題,突出農業生產“三品一標”進展;三是構建了農業綠色發展數字體系建設總體框架,系統總結了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標志性理論和技術新進展。
《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76.91,較上一年提高0.36%,比2015年提高了2.29%。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領跑全國,2020年先行區綠色發展指數平均達到80.38,整體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先行區指數超過85,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36個先行區指數為80~85,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先進行列;31個先行區指數為75~80,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較高水平。
《報告》顯示,我國農業資源節約保育水平不斷提高。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推廣保護性耕作制度和開展退化耕地治理試點,實施農業節水增效行動和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強化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利用,逐步降低資源開發利用強度。2020年落實中央農田建設補助資金867億元,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839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2395萬畝,超額完成了國務院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5,超過了“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
同時,農業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成效明顯。以化肥農藥減量使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膜減量與回收利用為主要抓手,推進農業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全國化肥施用量連續五年保持負增長,2020年為5250.65萬噸(折純量),比2015年減少12.8%,施肥結構不斷優化,減氮控磷增鉀效果明顯;全國農藥使用量24.8萬噸(折百量),比2015年減少16.8%,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1.5%,比2015年提高18.4個百分點;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
《報告》顯示,我國農業綠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聚焦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行動,持續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育種創新成效明顯,國家審定通過的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和棉花品種,從2016年的165個增加到2021年的1875個。農產品品質穩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標志獲證單位總數23639家,獲證產品總數50295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總面積超過1.7億畝;全國2760個縣開展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已開具合格證2.2億張;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7.8%。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持續提升,建設100處綠色生產標準化基地,創建150家標準化養殖示范場,推動創建26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
此外,我國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城鄉收入比不斷縮小,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為農民安居樂業和農村和諧穩定打下堅實基礎。我國發布了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對“十四五”農業綠色發展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和具體安排。持續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標準、產業、經營、政策、數字等支撐體系,建成了一批農業綠色發展綜合試驗平臺,形成了“點上突破、以點帶面、全面轉型”的推進體系,區域布局合理、資源利用高效、生產過程清潔的農業綠色發展格局初步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