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國科學報]農業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發布
還將新增馬鈴薯、奶牛等項目
發布時間:2015-02-03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5年02月03日|作者:李晨
本報訊(記者李晨)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發布了農業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介紹,2015年,該集成模式研究還將開啟馬鈴薯、棉花、奶牛、羊等新計劃。
記者了解到,自2013年開始,農科院就組織開展了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等作物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研究以促進糧食增產增效為重點,以“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為基本要求,以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新型農業發展綜合技術體系為目標,組織院內外有關單位開展了合作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經過協同攻關,該院集成了一批實用技術與成果,構建了上述幾種作物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建立了一批固定試驗示范基地,組建了一批研究團隊。幾種作物增產均超過10%,最高達44.7%,每畝最高增效500元。在全國各主要產區和不同生態區,共建立了38個相對固定的試驗示范基地,累計面積近35000畝,輻射帶動了區域現代農業的發展。
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介紹,2015年將繼續推進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等作物的研究計劃,并啟動實施馬鈴薯、棉花、奶牛、羊等新計劃項目。院內參加單位16個,院外參加的僅科研單位就有52個,還有一大批地方政府、技術推廣部門、農業合作組織加盟。參加聯合攻關的科技人員達414人,還有技術推廣和生產一線的加盟人員1000多人。計劃在各主產區和典型生態區布局試驗示范基地73個,總面積5.8萬畝,示范奶牛和羊22萬頭。9個項目計劃將集成技術70多項,平均增產10%~15%,增效10%~20%。
記者了解到,自2013年開始,農科院就組織開展了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等作物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研究以促進糧食增產增效為重點,以“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為基本要求,以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新型農業發展綜合技術體系為目標,組織院內外有關單位開展了合作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經過協同攻關,該院集成了一批實用技術與成果,構建了上述幾種作物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建立了一批固定試驗示范基地,組建了一批研究團隊。幾種作物增產均超過10%,最高達44.7%,每畝最高增效500元。在全國各主要產區和不同生態區,共建立了38個相對固定的試驗示范基地,累計面積近35000畝,輻射帶動了區域現代農業的發展。
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介紹,2015年將繼續推進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等作物的研究計劃,并啟動實施馬鈴薯、棉花、奶牛、羊等新計劃項目。院內參加單位16個,院外參加的僅科研單位就有52個,還有一大批地方政府、技術推廣部門、農業合作組織加盟。參加聯合攻關的科技人員達414人,還有技術推廣和生產一線的加盟人員1000多人。計劃在各主產區和典型生態區布局試驗示范基地73個,總面積5.8萬畝,示范奶牛和羊22萬頭。9個項目計劃將集成技術70多項,平均增產10%~15%,增效10%~20%。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光明日报]农遗智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2025-07-30 09:01:00
- [中国农村网]沼气“点燃”发展之光2025-07-30 08:30:00
- [科技日报]大豆新品种“油春1204”与柑橘带状套种创佳绩2025-07-29 17:07:00
- [光明日报]"中油杂501"耐旱耐盐碱双重特性破解种植难题2025-07-29 17:04:00
- [光明日报]大豆新品种“油春1204”与柑橘带状套种创佳绩2025-07-29 16: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