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月就過春節了,花生米作為聚會嘮嗑的最佳拍檔之一,也是家家戶戶的必備年貨。不過,也有朋友偶爾會吃到發苦的花生,這就是黃曲霉毒素感染的癥狀。
黃曲霉毒素是一種極具毒性、致癌性的真菌毒素。其實,從玉米、小麥、花生、到水果、調味料、中藥材、牛奶,真菌毒素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國每年因真菌毒素污染損失的糧油超過3000萬噸。
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確保糧食穩產豐產。”而控制真菌毒素污染,一直是農業保產面臨的挑戰之一。
霉菌污染可以從源頭控制
許多人以為花生上的菌斑是儲存不當導致的,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武及其團隊經過20多年的跟蹤研究,揭示了一個驚人事實:黃曲霉污染的源頭不在糧倉和工廠,而在大田土壤里。這一發現意味著,要從源頭控制黃曲霉毒素污染,必須從花生種植階段就著手阻控花生果土壤帶菌。
李培武院士
對此,李培武院士研發了ARC功能微生物菌劑誘導花生高效結瘤固氮提質增產一體化技術。簡單來說,這種技術能使花生在收獲時黃曲霉菌降低63%,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性,同時能提高光合作用、促進根系生長發育,結出的花生籽粒也更飽滿。連續4年,在全國22個地區、499個示范點的大田試驗結果顯示,用了該技術的花生,產量能增加19%以上。
小試紙讓霉菌無處遁形
在檢測黃曲霉毒素的方法上,李培武院士團隊發明了黃曲霉毒素檢測免疫層析試紙條。這種試紙條能及時發現黃曲霉毒素污染情況,也為后續控制毒素提供了有力支持,為食品安全再添一份保障。
其實,我們餐桌上的每一樣農產品,都離不開奔走于實驗室和大田的科學家們,也是我們端穩端牢中國飯碗的堅實保障。向每一位“三農”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