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在河北省張北縣雪川公司的種植基地,一輛大型全自動馬鈴薯收獲機“轟隆隆”的從田壟上駛過,一顆顆飽滿的馬鈴薯就被從土中掘出,順著傳送帶往上輸送,然后“嘩啦”一聲傾倒在旁邊的卡車上。“這輛馬鈴薯收獲機是從國外進口的,價值上百萬,全天作業的情況下,一天可以收獲上百畝的馬鈴薯。這塊田地里的馬鈴薯就是我們和雪川公司合作篩選出的新品種,畝產能達3噸呢!”9月19日,在張北舉行的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觀摩會上,項目負責人熊興耀指著正在作業的收獲機興奮的說。
2015年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啟動“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究和推廣,已在河北、甘肅、云南、湖北等全國范圍內建立多種形式的示范基地。在河北的核心示范區,馬鈴薯增產增效效果十分明顯,每畝增產238公斤,降低成本216元,10700畝示范基地新增經濟效益6385760元。
主食開發,小土豆迎來大機遇
400多年前,原產于南美洲的馬鈴薯才傳入中國,從此耐貧瘠干旱的馬鈴薯就作為“亦糧亦菜”的作物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近年來,隨著馬鈴薯消費的增加,中國已成為全球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生產總量最多的國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的1/4左右,2015年生產總量達到9594萬噸,年人均消費量41.4公斤。
據了解,到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增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主糧品種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難度加大。而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屬于“省水、省肥、省藥、省勁兒”的“四省”作物。因而,馬鈴薯迎來了發展的大機遇。
2015年,農業部正式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的工作,馬鈴薯有望成為水稻、小麥、玉米外的第四大主糧。對此,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我們要努力使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單產水平、總產量,和主糧化產品在馬鈴薯總消費量中的比重,均爭取要有顯著進步,馬鈴薯的主糧化產品成為人民群眾一日三餐的選擇之一。”
我國雖然是馬鈴薯生產總量最多的國家,但是全國平均畝產只有1.2噸,遠遠低于國外3噸/畝的平均水平。因此,加大技術、品種、資金的投入,我國馬鈴薯有很大的增產潛力。熊興耀研究員負責的技術集成項目則有效的實現馬鈴薯的增產增效。
技術集成,馬鈴薯產業優勢明顯
除了單位面積產量低,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金黎平研究員指出,中國的馬鈴薯產業還存在著脫毒種薯普及程度低、水肥利用率低、農藥使用量大、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針對這些突出問題,熊興耀所在的蔬菜花卉研究所與植物保護研究所、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院等單位密切合作,協同創新,共同推進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的研究,并將生產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示范。
“總體上來講,目前集成有七項核心技術,在全國不同地區可能有著不同的突出重點,但總體上就包括這七項。這七項核心技術分別是高產優質品種篩選、脫毒種薯繁殖技術、水肥藥一體化種植技術、水分高效利用技術、化學農藥減施技術、機械化種植技術、主食產品加工技術等。”據熊興耀介紹,這7項核心技術涵蓋了從育種到收獲再到加工的全產業鏈,通過篩選品種和脫毒保障馬鈴薯品質,通過提供水肥藥利用效率和機械化種植來降低生產成本,通過主食產品加工技術來讓更多的馬鈴薯產品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那么,集成技術的實際效果是怎么樣?2016年5月19日,在湖北襄陽襄州區張集鎮布局的萬畝示范片,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選育的“中薯5號”品種,通過采用集成技術,實地測產驗收結果顯示,該示范片平均畝產達4121.4公斤,商品薯率93.6%,比“早大白”增產49.02%,按當天產地馬鈴薯價格每公斤3.0元,畝產值達到12364.14元,畝純收入10614.14元。
而且七項核心技術不僅實現了增產增效,還突出重視“綠色”。通過研發白僵菌、綠僵菌以及Bt微生物殺蟲劑,可以有效的替代化學殺蟲劑,減少農藥施用達20%以上,實現了綠色防控。針對稻/薯二熟制栽培模式下青枯病呈區域性和間歇性發生的現狀,采用土壤生物熏蒸技術,通過把秸稈牛糞覆膜灌水發酵,可以有效的控制青枯病,從而實現了家畜糞便和水稻秸稈的資源化利用。
“馬鈴薯作為我國農作物當中增產潛力最大的一個作物,通過開展技術提升模式的研究與示范,來促進馬鈴薯增產,是一件利民利國增產增效的大事。”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對技術集成生產模式予以了充分肯定,而且指出“馬鈴薯的產業效益好,每畝3噸的產量,兩千元的純收入,在其他大面積作物中很少看到。馬鈴薯對比其他作物,產業優勢十分明顯。所以小土豆可以鑄就大產業。”
科企合作,實現馬鈴薯全產業鏈利用
在項目合作方雪川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流水線上的新鮮出爐的薯片、薯條等讓人應接不暇,空氣中彌漫的薯香讓人的味蕾蠢蠢欲動。通過與項目團隊的合作,雪川農業在育種、脫毒快繁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而且在種薯推廣方面有著科研團隊所不具有的優勢,科研團隊局限于資金和人員的限制,無法積極主動的推廣優質種薯,但是企業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局限性,反而通過積極推廣優質種薯而大獲收益。
同時,通過馬鈴薯的生產、儲藏、加工和銷售,打造馬鈴薯的全產業鏈。在雪川公司,連加工剩下的薯皮或變質的馬鈴薯都有用武之處,實現了馬鈴薯這一全營養農作物的全利用。雪川公司通過把薯皮和變質馬鈴薯送到發酵站,發酵出來的沼氣供給鍋爐,剩下的沼渣有機肥則通過沼液輸送管道還田種草、灌溉馬鈴薯,實現農業廢棄物的有效利用。
“以前,科研是科研,生產是生產,基本上是各干各的,而現在科企合作在對推進生產力發展上能夠見到實實在在的實效。”雪川農業的董事長王登社如此感慨道。
陳萌山也認為,“綠色增產增效模式的研究就是立足于全產業鏈的研究,企業的加入可以迅速的反映企業的標準,反映全產業的要求,形成的技術可以無縫對接來進行推廣”。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對于項目團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熊興耀介紹道,要在已有的技術集成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綠色高產高效的生產模式,要針對不同生態區的具體條件,總結形成相應的生產技術規程;同時,在我國592個貧困縣中,80%以上都是馬鈴薯的主產區,馬鈴薯作為我國貧困地區賴以生存的主食和重要的經濟來源,很難實現2500元/畝的生產投入,因此團隊將致力于研究適合生產水平比較低、扶貧模式的技術集成,讓貧困地區的馬鈴薯也能夠綠色生長,實現增產增效,讓當地的農民能夠多掙一些錢。目前,在西北干旱區、在貴州山區,馬鈴薯實驗示范基地正在布局建設中。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