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過程中,農業是基礎與支撐。要實現‘大國小農’向‘大國強農’的歷史性跨越,迫切需要改造傳統農業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12月19日,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金文成在解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時強調。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這是新階段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助力高質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大部署。”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陳學淵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讓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科技事業快速發展。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4%,農業科技已成為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勁引擎。
“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農業已經跨越了‘庫茲涅茨曲線’拐點,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脫鉤的高質量發展。”金文成表示,成就的背后離不開科技進步、要素配置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力支撐。高新技術的發展為傳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賦予了新的內涵,并推動傳統要素與數據等新生產要素重組,極大地拓展了生產函數的邊界。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深化改革的關鍵節點,高新技術加速突破。
“生物技術迅速迭代,顯著提升了育種效率。數字技術的強滲透性和泛在性,推動了農業設施裝備互聯互通,不斷走向智能化,既實現了農業生產過程輕簡便捷,又極大提高了其標準化、精準化程度。同時,各類要素組合持續優化、生產邊界不斷拓展,帶動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助力農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金文成說,“因此,我們必須充分運用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堅實支撐。”
加快形成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企業方陣
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加速釋放其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勁力量。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緊緊依靠農業科技創新與進步。”陳學淵認為,要深度優化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布局,系統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創新體系;要強化農業科技項目產出效能,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瓶頸,推動產出能夠落地見效、轉化為農業現實生產力的標志性成果。
“要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通過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和基地,孵化培育一批區域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通過推動構建多元化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真正打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落實到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著力培育壯大農業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加快形成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企業方陣。”陳學淵進一步表示。
專家特別指出,由于我國各地區農業發展情況不同,因此,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格局呈現出多層次生產力并存、區域發展水平各異的情形。
“這就要求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政府有為’引領‘市場有效’,實現‘主體有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林青寧建議,要切實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著力構建以涉農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融通機制;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使命定位,強化涉農企業產業科技的“出題人”地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科技創新聯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