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月8日電(記者胡其峰)科研方向隨競爭性、短期性科技項目搖擺,“小課題組”遍地,是近年來我國科研院所的“通病”。記者7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這支農業科研的“國家隊”自2013年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以來,面向國家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和國際發展前沿,頂層設計三級學科體系,組建8大學科集群、130多個學科領域、300多個研究方向,從學科體系建設這一核心問題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各研究所科研方向分散重復的問題,極大提高了全院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
學科建設是建設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基礎工程。在2013年啟動的科技創新工程實施方案中,中國農業科學院確立了以學科建設為主線的基本思路,按照“優”“特”“精”的要求,對全院的學科領域及其重點研究方向,進行戰略性重組。目前,已確立包括作物、園藝、畜牧、獸醫、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工程與機械、農產品質量與加工、農業信息與經濟8大學科集群,130多個學科領域和300多個研究方向在內的“三級學科建設體系”,構建了項目、人才、平臺、資金、制度等資源向學科集聚的新機制。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唐華俊介紹,新的學科建設體系以“研究方向”為基本單元,針對科技前沿和產業需求,明確了每個重點研究方向未來5—10年的研究選題、創新目標和考核指標,進行穩定支持、持續攻關,徹底改變了原先科研活動和研究方向隨競爭性、短期性科研項目搖擺的被動局面;根據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動態,還增設了作物功能基因學、生物信息學、農業納米科學等新興、橫斷、綜合性學科。
如今,中國農業科學院全院32個科研院所,涉及的300個研究方向基本不重復,每一個“研究方向”組建一到兩個科研團隊,堅持崗位固定、人員流動的原則,公開招聘每個科研團隊的首席科學家、骨干專家和研究助理等崗位人選,徹底改變了“小課題組”“夫妻店”遍地等小散亂現象。
新型的學科體系,讓基層科研院所初步嘗到了“甜頭”。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生存發展,一直是院里的“頭疼事”。戴小楓所長介紹說,實施創新工程后,所里組建了糧油加工、肉品加工、加工有害生物防控等8個創新團隊,探索建立了“服務產業、科研創新、成果培育、人才培養”四位一體的科技創新范式。一年來,加工所讓人“刮目相看”:各項科研產出數量實現翻番,質量大幅提升,以第一完成單位獲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成果一等獎兩項,院科技成果獎一、二等獎各一項,為培育具備沖擊國家獎實力的重大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認為,新型學科體系建設,將全面帶動科研組織模式變革,構建穩定支持、高效協同的新型創新體系,大幅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效能。他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培強一批優勢學科,培優一批傳統與特色學科,培植一批新興學科,實現“學科最全、國際一流”和“頂天立地、跨越發展”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