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旱地農業科技攻關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山西壽陽旱地農業試驗區建立20年來,在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同時,創出一套半濕潤偏旱區“穩糧—增效—循環”的旱作農業綜合發展模式,在縣域旱地農業生產中大面積應用和推廣,實現了當地平均糧食單產和糧食總產分別同比增長86.0%和83.6%、年均分別增長4.22%和4.13%,農業、種植業總產值及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4.9%、15.6%和12.2%,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這是記者從近日舉行的壽陽旱農試驗區建立20周年慶典上了解到的。
據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介紹,該試驗區以壽陽縣宗艾村為基點,兼顧范村和太安村。試驗區自成立以來,一直承擔著科技部、農業部、山西省有關旱地農業研究的課題,開展了旱地農業環境要素的長期定位觀測,在旱地農田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旱地農田水分與養分變化規律及作物需水規律及其調控途徑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基礎數據。在旱地農田水分平衡、作物水分生產潛力、降水高效利用機制及其途徑等方面開展了長期研究,探明了旱地降水轉化利用的定量關系,揭示了旱農區作物耗水組成和耗水結構特征,明確了降水生產潛力適宜開發度及其主要障礙因子,初步揭示了旱地農田碳氮水關系,確立了旱地碳氮水協調互促機制和技術參數。圍繞提高降水保蓄率、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突破了土壤水庫擴蓄增容、溝壟集雨種植、覆蓋抑蒸、碳氮水互作提效和立體高效種植模式等旱地降水生產力提升關鍵技術,集成了旱作區“集、蓄、保、提”的技術體系,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20年來,試驗區根據晉東豫西旱農地區的資源狀況和農業生產特點,在雨水高效集蓄、田間蓄水保水、覆蓋抑蒸、改土培肥、保護性耕作、立體種植等旱作節水技術方面進行了創新,為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試驗和模型分析,查明了旱地主要作物水分生態適應性差異規律,提出了適水型和應變型結構優化方案;研究明確了試驗區旱地農業能量物質循環特征,建立了農林牧優化結構;研究建立了旱地作物機械化集雨保墑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有機無機結合的土壤是培肥技術體系、以秸稈利用為中心的草食家畜生產技術體系。形成了半濕潤偏旱區“穩糧—增效—循環”的旱作農業綜合發展模式,在縣域旱地農業中大面積應用和推廣,帶動了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實現農林牧綜合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典型模式,為北方同類地區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提供了典型的示范技術。
20年來,試驗區還圍繞旱地農業和節水農業研究方向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科技攻關項目、科技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業部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基地等項目,共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1項,出版專著15部,發表科技論文200多篇,其中SCI論文22篇,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7個,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項。(記者瞿劍)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