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第11個世界土壤日。今年土壤日的主題是“促進土壤養護:測量、監測、管理”,強調準確的土壤數據和信息對于掌握土壤性狀、促進可持續土壤管理、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在認識我國土壤的類型、質量、利用現狀和潛力方面,全國土壤普查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副司長楊鵬介紹,今年11月15日,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外業調查采樣任務圓滿完成,截至11月底,內業測試化驗進度達88%。自2022年啟動以來,土壤三普已取得階段性進展與成效。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業生產的核心資源。土壤普查可以查明土壤的類型、分布規律,查清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嚴守耕地紅線、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組織開展過兩次全國土壤普查,分別于1958—1960年和1979—1984年開展。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土地的利用結構和耕地的利用方式跟40年前相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亟需掌握當前土壤質量的狀況,為土壤科學利用、改良培肥、保護管理等提供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生態建設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土壤三普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啟動。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副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吳文斌介紹,此次土壤普查具有設計新、布點準、查得全三個特點。在布點方面,前兩次普查受限于當時的條件,主要靠專家經驗找點。而土壤三普是由國家層面統一構建集土壤類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等于一體的電子化工作底圖后,結合土壤空間分布規律,在底圖上精準布設樣點。在指標設置方面,土壤三普一方面覆蓋了土壤物理、土壤化學、土壤生物、土壤肥力、土壤環境等多類指標,另一方面還專門安排了鹽堿地土壤、土特產區土壤和土壤生物等專題調查。同時,較前兩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三普設計科學先進,確保了普查成果的統一性、可比性和精準性。
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為土壤三普高效率高質量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這次普查充分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云計算、智能終端、現代測試化驗、數字土壤制圖等技術,全面提升普查工作的協同性、高效性、可控性,做到全國一盤棋,實現查得準、查得快。”吳文斌說,此外,土壤三普還構建了運行高效的信息化工作平臺,實現了“數據匯集一個庫、業務工作一張網、智慧調度一盤棋、分析展示一張圖、過程控制一體化”的數字化管理目標,大幅提升了土壤三普運行效能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據了解,土壤三普將形成數據成果、數字化圖件成果、文字成果、數據庫成果和樣本庫成果。在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佳寶看來,轉化利用土壤普查成果,可以在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優化農用地布局、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作用。一方面,利用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的成果,掌握不同區域耕地質量等級現狀及變化趨勢,分析影響耕地生產的主要障礙因子,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措施,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等耕地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另一方面,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評價可以幫助有關部門優化農用地的布局和種植業的結構調整,提高水土光溫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大家熟悉的道地藥材以及地方名特優這些產品,特有的品質往往是受當地特定的水土條件影響而形成的。”張佳寶舉例說,廣東高州、甘肅榆中等地,便利用土特產區獨特的土壤、環境相關指標組合特征數據形成了荔枝、百合等土特產品優勢區的布局建議,推動了產業發展。
楊鵬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繼續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單位,有力有序推進土壤普查工作,加快完成內業測試化驗任務,指導地方扎實開展外業、內業質量分階段驗收,堅決查處弄虛作假行為,保障普查數據的真實、準確、完整,持續加強分區包片技術指導和分級分類培訓,指導成果編制,加快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