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茶葉產量374萬噸,增產5.5%,再創歷史新高!同時也標志著中國茶葉產量自1995年以來實現了持續30年的增長。從全國來看,春茶產值占全年產值的60%以上,還有部分產區只采摘一季春茶。
據農業農村部茶葉專家指導組成員、浙江省農業農村廳茶葉首席專家陸德彪介紹,作為茶葉大省的浙江省,今年春茶面臨的天氣情況是多年來最復雜的一年。3月下旬相繼出現的高溫和低溫雨雪天氣已對春茶生產,特別是早期高檔名優茶采制帶來不利影響。預計浙江今年春季高檔名優綠茶數量可能會減少;早、中、晚生茶樹品種的采收期會更加集中,對茶葉采摘勞動力組織、加工能力需求帶來挑戰。
2025年3月29日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大雷山茶園
春茶貴如金
春茶指春季采摘的茶葉,具體采摘時間因氣候帶而存在差異,政府農業部門的春茶統計期是春季首個開采日至5月31日。根據春茶開采情況梳理,全國春茶最早開采的是海南省五指山市,時間為前一年的12月下旬。
為何春茶價格高?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茶葉學會戰略研究部主任陳富橋介紹,一是春茶品質高。春季氣溫回升緩慢、晝夜溫差大,茶樹經過冬季休眠后積累大量氨基酸、茶多酚等內含物質,賦予茶葉鮮爽口感與馥郁香氣。二是稀缺性溢價,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春茶(開采日至5月31日)產量僅占全年的40%,早春茶(清明前)產量更是不足全年產量的20%,產值占比達60%。但目前市場需求旺盛,于是推動價格顯著高于夏秋茶。
“茶葉+”開啟茶產業融合發展新潮流
隨著我國茶產業規模的擴大,“茶葉+”新趨勢逐步顯現。陳富橋提到,茶產業通過跨界融合拓展了茶葉的應用場景和文化內涵。
首先,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需求的提升,茶飲品、茶食品、茶日化品、茶保健品不斷涌現。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為茶產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其次,茶旅融合及茶文創產品,進一步激活產業發展活力。茶旅融合催生帶動了直播、民宿、露營等諸多新業態,成為春日經濟、體驗經濟的亮點。借助文化創意的力量,開發具有文化內涵的茶文創產品,如茶具、茶主題工藝品等,進一步豐富茶產業的產品種類,滿足消費者對文化體驗和個性化產品的需求。
此外,在銀發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茶產業與養老產業的融合也展現出廣闊前景。如將養老院建在茶園周邊,讓老年人居住其中,既能享受茶園的優美環境,又能通過喝茶、游茶園等活動,促進身心健康,實現茶產業與養老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茶產業與教育產業的融合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開展親子體驗活動,讓孩子們走進茶園,親身參與茶葉的種植、采摘、加工過程,不僅能夠讓他們領略茶文化的魅力,還能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傳承意識,對青少年的素質教育產生積極影響。
如何寫好“早”文章
春茶是茶農的致富之飲。我國春茶產區多處于南方偏遠或發展相對落后的山區,春茶的銷售收入成為這些產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茶目前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春茶生產期間解決了大量農村高齡勞動力就地就業。
陳富橋提到,當前和未來,春茶依然是我國茶產業發展的重要部分,要客觀正確認識春茶的多功能價值,要平衡好“早”與“好”的關系,為消費者提供更健康更好喝的茶產品;同時,還要加快春茶產品體系創新,深化與新茶飲、精深加工、養生保健、文旅的跨界融合,推出符合新生年輕群體的茶葉產品;春茶營銷上也要加快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利用大數據進行市場分析研判開展精準營銷;更重要的是要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盡快讓機器人采茶、賣茶、送茶成為現實,發展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茶館、AI茶藝師、AI直播員、AI茶文化大使等,多措并舉,助力茶經濟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