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玩命地想把鄉村振興這條路創出來。”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為探索一條延長農業產業鏈、助農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道路,張福鎖2022年在云南洱海待了240多天,指導當地農民種植高價值農作物,正確施用有機肥。通過這一年的努力,當地農戶的作物畝產值達到萬元以上,農業污染減少50%。
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科技應當扮演何種角色。
培養新農人迫在眉睫
已經擔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今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會。鄉村一直是出身農民家庭的他掛念的地方。
“鄉村現在最缺的是人。未來10年、20年,誰來種地?農民怎么能活得比較體面、有尊嚴?搞農業能不能掙錢?這是最核心的問題。”陳溫福說,要搞鄉村振興,留住一部分“80后”“90后”年輕人,讓他們成為真正懂技術、會管理的新農人最為重要。
“我長期從事農業教育工作,原來講求精英教育,現在是時候把農民的職業教育、短期培訓抓起來了。”陳溫福認為,新農人培育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急需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
張福鎖的設想是每個村都配套穩定的科技人才隊伍。他鼓勵全國農業院校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去搞農業科技應用。“一個村有一兩個這樣的人,就可以把農業院校里的知識、把全國的農業科技力量都轉移到當地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也深有感觸。“上了大學為什么就不能去農村?”他說觀念應該改變。
完成學業后回農村進行家庭經營,“這樣的新農人更容易接受新的農業技術,掌握新的管理手段”。李寶聚強調,要給這樣的新農人普及最新的科學知識,發揮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作用,借助線上線下手段幫助他們提升自身素養。
實現均衡的增產增收致富
張福鎖說,當前,“實現均衡的增產增收致富,對鄉村振興非常重要”。
15年前,張福鎖和同事在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創建了第一個科技小院。農業專家和農科學子走出實驗室、校園,把農業科技帶到了田間地頭。如今,科技小院遍布全國各地。
“現在老百姓種地的水平提高了,產量一直在增加。要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必須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民能力,把社會組織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張福鎖說,基于科技小院每年進行的全國性分析調研得知,當前區域差異仍然較大,甚至在同一個村鎮里,農戶的差異也較大。
“我們發現,每個村里都會有10%左右的種田能手,然而絕大多數農戶做得不夠好。”如何讓大部分農戶趕上,實現小農戶的均衡增產增收?張福鎖說,要把科技帶到他們身邊去,借助科技小院在村里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地幫扶農戶。
科技小院這些年的經驗是,在一個地區——小到一個村,大到一個縣,只要技術人員“沉下去”,花上一兩年時間幫助農戶解決實際問題,就能使農作物整體產量提高10%到20%。
張福鎖還強調,科技知識和當地農戶創造的經驗要結合起來,產生真正適應當地實際的技術。“我們常說的技術是科研中放之四海皆準的原理。但實際應用中,技術要適應地域差異。農民有好用管用的經驗,幫扶的科研人員應將其融入技術方案,跟農民商量著一起解決問題。”
“我們農業不是缺好的品種、產品和技術,而是不能很好地將其推廣到需要這些產品和技術的農村去。”李寶聚從事蔬菜技術研究已經33年,為了教會農民使用新的蔬菜種植技術,他經常在鄉村做推廣培訓。
有一年,在浙江蒼南,當地大棚番茄感染青枯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面臨絕收。“實際上,我們有很好的防治青枯病的辦法,但當地農民不知道。”在李寶聚團隊的幫助下,3年內當地推廣抗青枯病嫁接技術約4萬畝,占大棚番茄面積80%。番茄產量大大提高,完成了產業升級。
“一個地方發展農業,怎么精準引進適宜的高價值品種、采用合適的種植養殖技術,需要當地技術推廣部門做好指導工作。”李寶聚說。
鄉村振興急需“組合拳”
為了實現在農民身邊、跟著農民一起解決問題、讓農民消化利用科學技術,張福鎖認為,國家應建立“永久牌”的農業科技幫扶平臺。
這個平臺首先要讓產業振興與組織振興、文化振興結合起來。“鄉村振興歸根結底得依靠當地。”張福鎖說,當地農民的農業技能提高了,政府的組織能力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氛圍改善了,才能實現鄉村的長久興旺。“鄉村振興急需‘組合拳’,科技支撐不能碎片化。”
2022年,張福鎖幫助洱海農戶引進種植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研發的高價值富硒油菜薹,請來了中國農業大學搞鄉村治理研究的教授李小云、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黃季焜和清大文產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季,就是為了同步實現當地的人才振興、產業振興、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
其次,幫助地方創農業品牌,延長農業產業鏈。“現在農業產業鏈太短,而這是農民增收最缺的又確實需要科技支撐的。”張福鎖說,我國農業科技在增產技術上已經做得很好,但在產品加工、市場銷售、品牌創建,以及滿足消費者需要等方面遠遠不足。
他們在洱海推廣種植的優質大米和富硒油菜薹“非常好吃”,但是在市場上沒有創出響亮的品牌,價值提升空間還很大,尚未實現“優質優價”。張福鎖說,這種情況在全國鄉村振興實踐中普遍存在。如果品牌創不出來,“和大路貨一塊兒銷售”,農民收入就提不上去。
“這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重要一步,也是這兩年我的重點工作。”張福鎖強調,現在的鄉村振興實踐中,大家往往容易忽略生態振興,但生態振興恰恰是“最值錢的”。因為生態振興是要把當地的綠水青山保護好,“變成祖祖輩輩都可以挖的金礦”。而這一部分的科技力量遠遠沒有達到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層面。
張福鎖說,他們按照這樣的思路改變洱海治理模式——不是簡單禁止施用農藥化肥,而是在適當溫度濕度條件下科學施用有機肥。這不僅減少肥料養分50%的損失,還增產30%以上。
“利用科技幫助老百姓實現綠色增產增收,在減少污染的同時把環境保護變成主動行為,變成增加農民福祉的行為。”張福鎖表示,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只有轉變觀念,鄉村振興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