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
[中國科學報]棉花害蟲防治要有新思路
發布時間:2014-04-22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4年4月22日|作者:原詩萌
棉花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而棉花的生產一直和害蟲有著密切的關系。據了解,目前我國棉花害蟲有300多種,如果不進行防治,年度的產量損失將超過30%。
如今,我國的棉花害蟲防治已經走過了65年的歷史。由于棉花害蟲的發生和環境條件、種植模式、棉花品種、栽培措施及防治手段等有非常大的關聯,因此,這65年來棉花害蟲的防治,也是一個動態和不斷發展的過程。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期農科講壇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指出,對未來風險的管控,是棉花害蟲防治不斷的追求。“正是通過研究科學問題,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判斷。我們知道了未來的問題在什么地方,今天就要采用技術手段,不要讓這種問題成為現實。”
1950年,齊兆生懷著一腔報國的熱血從英國回到了北京,在中國農科院的前身——華北農科所成立了棉花害蟲研究組。1957年,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所正式成立。當年3月,齊兆生通過幾年的生產調研和實踐,來到河南省新鄉七里營建立了實驗室的科研基地。
齊兆生在這里一干就是30余年,一直到自己退休。他在七里營形成了一整套棉花害蟲防治的操作規程和技術,并進行大規模推廣應用,為我國棉花產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國棉花生產開始面臨新的問題——棉花害蟲開始產生高的抗藥性,導致了對農業生產危害很大的棉鈴蟲區域性災變。這時候,生物技術成為了人們與棉花害蟲進行斗爭的新武器。
“化學農藥有非常多的好處,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之后我們談植物保護,更強調的是綜合防治,即讓農民一方面用化學農藥,同時也要使用生物農藥和其他防治技術。”吳孔明說。
吳孔明解釋說,生物農藥和害蟲的關系,就像是貓和老鼠的關系,我們人類總希望有更多的貓把老鼠吃光,但是在自然規律下,如果貓太多,把老鼠吃光以后,這些貓一定都會餓死。所以貓不能太多,而是要和老鼠的數量保持平衡。
然而,在棉花害蟲防治方面,這種平衡人類卻無法接受。“一般而言,生物農藥的控制效果能夠達到50%~60%就已經不錯了。如果百株棉花棉鈴蟲就10頭,使用生物農藥后,可能剩下兩三頭,并不影響產業的發展。而如果是100頭棉鈴蟲,用生物農藥消滅了50頭后,還剩下50頭,這剩下的50頭會把棉花都吃光,等于沒有進行防治。”吳孔明說。
同時,在使用生物農藥過程中,噴霧的方式以及刮風、下雨、陽光照射等,也都會對生物農藥的使用效果產生影響。
科研人員在不懈努力之下,終于找到了一項新的“武器”——BT(Bacillus thuringiensis,蘇云金芽孢桿菌)基因抗蟲棉花。
吳孔明表示,過去我們搞農藥和搞育種完全是兩碼事,而BT抗蟲棉,則是通過生物技術,將抗蟲基因從微生物中轉移到棉花的種子中。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即把棉花自身變成了一個生產生物農藥的“工廠”,而且種到地里以后,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會影響生物農藥的“效果”。
“從棉花害蟲防治的歷史來看,往往是生產上出了問題,找個技術解決,技術使用了以后又產生新的問題,于是再找個新的技術。我們的研究永遠跟在產業問題后面。”吳孔明說。
而在吳孔明看來,當一個技術開始使用的時候,應該問問自己,這個技術會不會帶來新的問題以及怎么避免和預防這些新的問題產生。“我們不能等這個問題產生了以后,再來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在BT抗蟲棉商業化的同時,吳孔明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也向自己提出了以下四個重要的問題:棉鈴蟲種群如何變化?是否會出現抗性問題?天敵的生防服務功能如何變化?非靶標害蟲種群如何演替?
吳孔明表示,正是通過研究這些科學問題,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判斷,并盡早采用技術手段,不讓這些問題成為現實。“對未來的風險管控,是我們棉花害蟲防治不斷的追求。”吳孔明說。
而回顧65年來的棉花害蟲防治歷史,吳孔明也頗有一番感慨。他表示,中國是一個資源非常有限的國家,因此,我們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夠支撐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學科、平臺、團隊和科研基地是保障,同時,科研需要積累,才能走到科學的前沿和科技殿堂的頂層。
“經過65年的積累,我們從一個簡單的生產技術研究課題組,成為了向國際這一領域科學前沿靠攏的實驗室。我們希望在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指引下,有更多的實驗室圍繞國家需求和科學前沿開展科學研究,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吳孔明說。
如今,我國的棉花害蟲防治已經走過了65年的歷史。由于棉花害蟲的發生和環境條件、種植模式、棉花品種、栽培措施及防治手段等有非常大的關聯,因此,這65年來棉花害蟲的防治,也是一個動態和不斷發展的過程。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期農科講壇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指出,對未來風險的管控,是棉花害蟲防治不斷的追求。“正是通過研究科學問題,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判斷。我們知道了未來的問題在什么地方,今天就要采用技術手段,不要讓這種問題成為現實。”
從化學農藥到生物技術
農業害蟲的防治,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1948~1950年間,中國近現代農業昆蟲學家齊兆生在英國留學,他主要從事的是化學農藥方面的研究。齊兆生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現可以利用農藥處理種子,并通過種子吸收農藥后的傳導來控制地面害蟲的危害。1950年,齊兆生懷著一腔報國的熱血從英國回到了北京,在中國農科院的前身——華北農科所成立了棉花害蟲研究組。1957年,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所正式成立。當年3月,齊兆生通過幾年的生產調研和實踐,來到河南省新鄉七里營建立了實驗室的科研基地。
齊兆生在這里一干就是30余年,一直到自己退休。他在七里營形成了一整套棉花害蟲防治的操作規程和技術,并進行大規模推廣應用,為我國棉花產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國棉花生產開始面臨新的問題——棉花害蟲開始產生高的抗藥性,導致了對農業生產危害很大的棉鈴蟲區域性災變。這時候,生物技術成為了人們與棉花害蟲進行斗爭的新武器。
“化學農藥有非常多的好處,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之后我們談植物保護,更強調的是綜合防治,即讓農民一方面用化學農藥,同時也要使用生物農藥和其他防治技術。”吳孔明說。
BT抗蟲棉的威力
然而,生物農藥在剛開始應用的那段時間里,卻沒有收到太好的效果。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棉蟲組的科研人員通過研究,找到了問題所在。吳孔明解釋說,生物農藥和害蟲的關系,就像是貓和老鼠的關系,我們人類總希望有更多的貓把老鼠吃光,但是在自然規律下,如果貓太多,把老鼠吃光以后,這些貓一定都會餓死。所以貓不能太多,而是要和老鼠的數量保持平衡。
然而,在棉花害蟲防治方面,這種平衡人類卻無法接受。“一般而言,生物農藥的控制效果能夠達到50%~60%就已經不錯了。如果百株棉花棉鈴蟲就10頭,使用生物農藥后,可能剩下兩三頭,并不影響產業的發展。而如果是100頭棉鈴蟲,用生物農藥消滅了50頭后,還剩下50頭,這剩下的50頭會把棉花都吃光,等于沒有進行防治。”吳孔明說。
同時,在使用生物農藥過程中,噴霧的方式以及刮風、下雨、陽光照射等,也都會對生物農藥的使用效果產生影響。
科研人員在不懈努力之下,終于找到了一項新的“武器”——BT(Bacillus thuringiensis,蘇云金芽孢桿菌)基因抗蟲棉花。
吳孔明表示,過去我們搞農藥和搞育種完全是兩碼事,而BT抗蟲棉,則是通過生物技術,將抗蟲基因從微生物中轉移到棉花的種子中。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即把棉花自身變成了一個生產生物農藥的“工廠”,而且種到地里以后,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會影響生物農藥的“效果”。
害蟲防治新思路
BT抗蟲棉的商業化,為我國棉花生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不過,吳孔明等研究人員卻并未滿足于此,而是開始了新的思考。“從棉花害蟲防治的歷史來看,往往是生產上出了問題,找個技術解決,技術使用了以后又產生新的問題,于是再找個新的技術。我們的研究永遠跟在產業問題后面。”吳孔明說。
而在吳孔明看來,當一個技術開始使用的時候,應該問問自己,這個技術會不會帶來新的問題以及怎么避免和預防這些新的問題產生。“我們不能等這個問題產生了以后,再來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在BT抗蟲棉商業化的同時,吳孔明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也向自己提出了以下四個重要的問題:棉鈴蟲種群如何變化?是否會出現抗性問題?天敵的生防服務功能如何變化?非靶標害蟲種群如何演替?
吳孔明表示,正是通過研究這些科學問題,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判斷,并盡早采用技術手段,不讓這些問題成為現實。“對未來的風險管控,是我們棉花害蟲防治不斷的追求。”吳孔明說。
而回顧65年來的棉花害蟲防治歷史,吳孔明也頗有一番感慨。他表示,中國是一個資源非常有限的國家,因此,我們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夠支撐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學科、平臺、團隊和科研基地是保障,同時,科研需要積累,才能走到科學的前沿和科技殿堂的頂層。
“經過65年的積累,我們從一個簡單的生產技術研究課題組,成為了向國際這一領域科學前沿靠攏的實驗室。我們希望在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指引下,有更多的實驗室圍繞國家需求和科學前沿開展科學研究,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吳孔明說。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