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5月30日第四個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送去了一封回信,字字句句凝結著對科技工作者的深切期待。
過去幾個月,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下,全國的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難,全力做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研究,彰顯了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果敢擔當。
在抗擊疫情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形勢下,又面臨國內經濟下行和復雜國際形勢的雙重壓力下,約半個月前,袁隆平、鐘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學家共同發起并起草了給總書記的一封信,以表達廣大科技工作者應對困難挑戰,堅定創新創造的決心和態度。
“回信內容不僅提振士氣、振奮人心,而且奏響了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科技強國的沖鋒號。”倍受鼓舞,也倍感責任,是受訪專家讀到總書記回信的那一刻,共同的感受。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新時期新任務,我們給總書記寫信,是希望表達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決心和態度。
我們會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更加努力地發揮好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完成時代的使命,不負總書記的期望,不負人民的寄托。
同時,在新時期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中,我們也迫切希望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特別是能夠鼓勵年輕人敢想敢做,寬容失敗。
也希望能在關鍵基礎領域和核心技術方面給予穩定的、長期的支持,讓那些有志于攻堅克難的科研人員能安心在一個方向上深耕下去。 進一步完善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特別是改革評價制度,不以論文為導向,而是立足國家的重大需求,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實際問題,把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發展的實績。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
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
無論是在此次防疫抗疫中,還是接下去面臨經濟社會的種種挑戰,這句話都有著豐富的內涵。
之所以給總書記寫了這封信,正是因為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創新創造的緊迫性。
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要不來,我們只有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可能應對未來的重大挑戰。
回想過去幾個月里,我們成功探索了用“中國辦法”——中西醫結合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未來,除了傳承精華,我們更要守正創新,中國中醫科學院也將繼續加快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扎實推進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中藥監管科學研究中心、中醫藥防治流感技術體系建設,把創新鮮明地寫在中醫藥發展的旗幟上。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金黎平:
總書記的回信,是對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極大的關心和鼓勵,同時也給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我是一名長期從事馬鈴薯科研創新和科技扶貧的農業科技工作者,這次獲得了全國創新爭先獎,倍感鼓舞,但這更是新的開始,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發揚扎根土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優良傳統,加倍努力創新,利用現有平臺,推動全國馬鈴薯行業產學研深度融合和綠色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培育和生產薯更好吃、花更美的馬鈴薯,為科技助力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和人民美好生活作更多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魏勇:
總書記在給科技工作者的信中強調,要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深空探測就有許多技術有待突破。
而我的理解是,要完成這一使命,人才是根本。
我國雖然是一個崛起中的深空探測大國,行星科學的發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備的。
有科學無學科、有科研無教育、有團隊無梯隊、有計劃無規劃等現狀,已然成為制約我國邁向深空探測強國和行星科學強國的瓶頸。
開展行星科學學科建設,培養世界一流的行星科學人才,引領我國自然科學研究體系的轉型,服務深空探測國家戰略,已經迫在眉睫。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生前一直在為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奔走努力,他認為,沒有行星科學一級學科,沒有自主培養的高水平行星科學家隊伍,中國就不可能成為深空探測強國。
目前,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已經成為數十所中國頂尖高校的共識,我們希望,國家能夠優先支持一些有條件、有能力、有優勢的高校率先建成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繼而帶動相關高校共建中國行星科學人才培養體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郭華東:
總書記在信中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創造,就是要做別人還沒做的,要做中國特有的。
近年來我們在基金委重大基金和中科院前沿項目支持下,開展月基對地觀測基礎研究,目標于未來建立基于自然衛星而非人造衛星的地球觀測系統,對宏觀地球科學現象包括全球變化的研究將可提供全新的研究平臺。
總書記在信中還強調了,要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在把地球大數據和數字地球引入“一帶一路”建設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過程中,我的感受是產學研融合要求科技界、企業界和政府三位一體、緊密合作。
科學家側重突破新的技術方法,企業用其特有的商業模式來促進技術的應用,政府在其中的起關鍵的引導和組織作用。
科技創新的程度決定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高度,產學研融合的深度代表著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滿意度,不斷創業創新就可以創造未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張錦:
從總書記的回信可以看出,他非常關心基礎研究。
我們一直強調0到1的重要性,尤其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科學研究一是要“頂天”,要“上書架”,要支持有能力的科學家做好基礎研究;二是要“立地”,要“上貨架”,要發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重大科研攻關,解決“卡脖子”問題。
目前,北京市在相關單位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這是一個新型研發機構,是開展創新的載體。
創新不僅是研究上的創新,還有機制、體制、服務模式等方面的創新。
我們在這個研究院里,通過承載國家需求,并以研發代工的模式,推動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相結合。
中國的科技企業里,還沒有“百年老店”。
在新時代下,我們要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真正使我們的企業做到“百年老店”,只有這樣我們做的科研才會更有價值。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
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學習了總書記給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我感到非常興奮、非常激動。在我們IAM/IFE團隊的建設發展歷程中,我們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國的先進材料/柔性電子科學技術創新創造旗艦。
作為團隊帶頭人,我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聚焦本領域世界科技前沿。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謹遵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堅守科技創新初心、潛心攻關核心技術,大力弘揚老一輩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決心,加快投身祖國科技事業主戰場,在顛覆性技術領域迎難而上、奮勇創新,在實現科學技術領域開道超車的基礎上,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