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9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唐華俊在“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與適應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上說,氣候變化與我國糧食生產之間具有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密切關系。我國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行業,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已經初步顯露出來。2008年我國南方遭遇冰雪災害影響,2009年我國北方小麥產區遭遇嚴重干旱以及我國西南地區發生的嚴重干旱等,都對我國農業和糧食生產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非常廣泛,并將繼續造成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其中負面影響將表現得更為突出。
據專家介紹,氣候變化直接導致我國糧食生產的熱、水、光等氣候資源條件變化,直接影響作物布局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如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急劇上升,成為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而小麥則下降為我國第三大作物,小麥品種抗凍性降低,小麥凍害明顯增加,直接影響了我國糧食安全。土壤溫度升高和降雨量的變化使土壤微生物活動發生改變,導致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加快,加速了土壤養分的變化,可能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和土壤肥力下降。大范圍的氣溫升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干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農業生產的布局。
同時,氣候變化可能誘導糧食作物基因抗逆性變化和品種改良,改變糧食作物生長發育機理,導致糧食作物主要病蟲害種類和流行暴發規律的改變。如全球變暖將加重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特別是小麥銹病、粘蟲、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暖冬對農作物病蟲害安全越冬十分有利,將導致農作物病蟲害加重。在溫度偏高伴隨階段性干旱條件下,病蟲害的種群世代數量呈上升趨勢,繁殖數量倍增,往往造成病蟲害的大發生。
我國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仍然是以農戶生產方式為主,種植規模小,抗災能力弱,極易受到農業氣象災害的打擊。數據顯示,1995~2005年我國因旱災造成的糧食減產損失約為每年1500萬~2500萬噸,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8%,占因災總損失的55%以上,每年旱災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1/6左右;洪澇災害所造成的農作物受害面積占氣候災害總面積的27%,每年平均洪澇災害作物1.4億畝。有分析認為,如果不采取措施,未來20~50年我國糧食生產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氣候變化將嚴重影響我國長期的糧食安全,造成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進而影響到糧食主產區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唐華俊說,揭示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機理及適應機制,摸清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途徑和作用過程,認清我國糧食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定量確定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發展等的影響程度,是國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糧食主產區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迫切需求。(潘鋒)
分享到
[科學時報]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影響深遠巨大
發布時間:2010-09-13
|來源: 《科學時報》2010年9月9日 |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