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白羽肉雞、肉牛主導生產品種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100%、70%。” 9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2019畜禽種業發展研討會暨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工作會上指出,提高畜禽良種自給率是當前畜禽領域國家最緊迫的戰略需求。
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馬有祥在會上指出,為了實現國家畜禽良種化戰略,應聚焦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短板和弱項,繼續加強“大聯合”“大協作”,再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再破解一批“卡脖子”問題,再集成創新一批實用模式,助力畜牧業高質高效發展。
在張合成看來,首要的是從國家需求出發,開展畜禽種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搞清楚短板和弱項,看準“卡脖子”問題有哪些。當前,有以下科學問題亟須解題:畜禽種質遺傳資源發掘、保護與創新利用不足;畜禽重要經濟性狀的分子遺傳機理研究不夠;畜禽生物育種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仍有待加強;畜禽品種選育遺傳進展緩慢;畜禽良種繁育效率低等。
“要深挖制約畜禽產業發展的短板,找到科學問題的實質和科技需求,明確科研選題,提速追趕,突破關鍵制約。”張合成說,中國農科院組織的畜禽良種化科研攻關計劃啟動以來已收獲多項成績:揭示了北京鴨的起源和北京鴨羽色白化的遺傳機制,率先在國內推出了“京芯一號”肉雞基因組育種芯片,培育了京星黃雞、栗園油雞蛋雞、中畜草原白羽肉鴨、中新白羽肉鴨、魯西黑頭羊、高山美利奴羊、阿什旦牦牛等畜禽新品種,并實現產業化。然而,我國畜禽種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國際上仍處于跟跑位置。
此外,張合成認為,缺乏重大科研平臺是畜禽良種化科技攻關的最大短板。由于畜禽育種周期長、見效慢,需要有穩定的育種基地、種群數量和經費支持。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與甘肅省平涼市政府合作,正在建設西部肉牛種質創新基地,將為培育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品種提供重要保障。
“農業科技工作者要落實國家‘畜禽良種化’的戰略部署。”張合成強調,應盡快設立國家科研重大專項,使之成為國家實施“畜禽良種化”戰略的具體抓手。開展畜禽良種化科技攻關,必須要產學研相結合,按照創新、創造、創業“三創一體”創新鏈的思路,構建產學研一體科研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