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種業振興的主戰場,對打好種業翻身仗至關重要。”在8月10日召開的第一屆玉米種質改良與創新利用研討會上,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新海表示,目前我國保存的玉米種質資源達3.6萬份,地方品種資源占比約七成。玉米種質改良與創新利用,已成為確保我國種源自主可控的重要途徑。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著壓艙石的作用。當前,全球糧食安全格局面臨著深刻的變革,玉米科技自主創新,種業振興變強,更是關乎到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基石。
種質是農作物的遺傳物質,包括種子、果實、營養繁殖器官等。在李新海看來,玉米種質改良關鍵在于品種培育的創新。“我國玉米品種的每一次更新換代,都離不開種質創新。但是,由于玉米起源于中南美洲,缺少玉米遺傳多樣性一直是我國玉米種質創新的重要障礙。”
為克服這一障礙并加速種質創新的步伐,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協作顯得尤為重要。“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也有很多基礎性的工作,包括種質資源的收集、精準鑒定以及優異材料創制等。”李新海說,即將完成的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新增加了6000余份玉米地方品種資源,這將為品種培育提供新的種源支撐。
如何高效利用這些種質資源,將其轉變為基因資源?“通過優良基因的挖掘或者優異等位變異的鑒定,實現快速聚合,已成為種質資源高效利用的關鍵技術路徑。”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介紹,目前該所已牽頭完成了3萬多份種質資源的收集和鑒定工作,發掘與創制出一批高產優質、耐逆抗病、耐密抗倒、宜機收的玉米優異資源與新種質。通過挖掘一批高產、抗病基因,建立了高通量芯片檢測、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等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中單808、中玉303、中單1130等適應不同區域的玉米新品種。
未來,如何更好地創新利用玉米種質資源?對此,中國作物學會玉米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建生建議,對種質資源進行深入的遺傳評估和表型鑒定,明確其遺傳特性和優勢,為育種目標提供科學依據;加強種業技術的創新,包括基因編輯、分子標記等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提高育種的效率和精準度;建立科學的創新標準,確保創新的種質能在生產中實際應用,成為優良雜交種的父本或母本等。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作物學會玉米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聯合承辦,先正達集團中國和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協辦。
(研討會主承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