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剛剛頒布的《意見》,再次明確提出農業結構調整目標和措施。可以說,在今年夏糧生產實現“十二連增”的背后,是我國農業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
我國地域遼闊,農業自然資源類型多樣,根據各區域的資源特點和市場條件,合理配置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因地制宜確定發展方向,引導產業分工協作,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農業結構調整受市場和資源的直接影響,并與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密切相連,系統錯綜復雜,時空差異性大。因此,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漸進過程。
以生態保護為導向構建種養結合循環農業
種養業結構配置是農業產業結構的基本框架,優化種養業結構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主體任務。目前我國農業以農牧業為主體的多業配置比例不合理,農、林、牧、漁的產值比例約為13:1:8:2,美國農牧結構大致保持平衡,種植業和畜牧業比例是1:1。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種養業失衡,資源利用沒有形成鏈條,隨著農產品產出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業廢棄物隨之劇增。南方規?;B殖場的畜禽糞污無法就地消納,造成面源污染;東北地區玉米收獲后,秸稈不能充分資源化利用,焚燒成災??梢哉f,孤立的產業發展越快,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越大,一旦一個產業的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其區域環境就受到破壞。因此,要從源頭上解決發展生產、保護生態之間的平衡問題,以生態建設為導向發展農業生產,需應用中醫的“治標先治本”的思維方式,推廣種養業循環農業模式,構建循環農業體系,讓廢棄物變成資源,讓資源變得有效益,緩解資源、生態和環境壓力,提高農業收益。
我國不同地區也有典型的種養循環農業模式,在立足于各地資源環境特點、產業基礎和種養習慣的基礎上,以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為主線,充分利用農業生物的特性,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對種植作物和養殖畜種進行科學布局,構建產業間循環鏈條和不同層次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同時,農業微生物是建立種養業循環必要的中間環節,也是消解農業廢棄物重要途徑。在結構調整中,應充分發揮農業微生物分解農業廢棄物和環境有機物的獨特功能。
以可持續利用耕地資源為目標調整種植制度
輪作換茬是維持地力常新的基本手段,也是我國幾千年傳統農業種植方式的精華,合理的輪作制度、休耕以及間、混、套作多熟種植制度,既可以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保障耕地資源的持續利用,也可以實現“藏糧于土”,保障生態環境的協調穩定。
但是,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效益的驅動,區域單一化的種植結構越來越普遍,連作面積不斷擴大。例如近年來東北地區連年大面積種植玉米,原來的優勢作物大豆種植面積不斷縮減,打破了原有的玉米—大豆輪作的平衡。2013年,東北3省玉米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6億畝,是大豆的3.6倍,玉米產量達到7500萬噸,是大豆的15倍之多。在我們從黑土地上大量運出玉米的同時,忽視了大豆固氮對土壤培肥和耕地保護,造成土壤有機質下降等黑土退化問題,由此要付出巨大的恢復成本和生態代價。與此同時,單一種植帶來的產品單一,不僅增加了單一品種的庫存壓力,也增加了市場風險。
地力恢復的種植制度要從全局和長遠出發,保障耕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生態安全?!兑庖姟分赋觯攸c在東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花生)輪作,在黃淮海地區推廣玉米/花生(大豆)間作套作,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推廣雙季稻—綠肥或水稻—油菜種植,在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間作套作,在西北地區推廣玉米/馬鈴薯(大豆)輪作。
以滿足消費需求變化為引導優化糧飼結構
近年來,畜牧業快速發展,其中草食畜牧業增長最為顯著。1990年~2013年,豬肉產量年均增長4.0%,牛、羊肉產量年均增長8.0%和6.2%,而且牛羊肉占肉類的產量比重從8.1%提高到了12.7%。目前,我國玉米和豆粕進口量劇增,飼料糧供需缺口擴大,飼料糧供給不足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威脅加重。如不適時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必將出現畜禽與人爭糧的局面。
發展草食畜牧業的基礎在飼草,以“糧、經、草、畜”協調發展為主線,調整種植業生產內部和畜牧業內部的品種結構和布局變化,形成“糧草兼顧”型農業結構。以優質牧草替代部分飼料糧,既有助于保障人的口糧需求,又促進草業發展,提升奶牛、肉牛肉羊的生產能力,增加草食畜產品供給量和保障草食畜產品質量安全。再者,低產田和坡耕地種草、草田輪作等農地利用方式能夠充分利用光、熱、水、土等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能培肥地力,促進耕地可持續利用。
發展草食畜牧業的重點區域在傳統牧區和農牧交錯區,這一區域擁有豐富的牧草、飼用作物和秸稈資源,通過“以草(秸稈)換肉”有效緩解飼料糧生產壓力,還可以使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更加協調,使我國農產品供求結構更加合理,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結構優化和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