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谷雨,對于農民而言,只有此時忙碌于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勞作,才可能達成秋日豐收的愿景。
“2億多農戶春天種什么、種多少,直接影響到秋后農產品購銷、加工產業的格局,決定了下一年度中國乃至世界農產品供需市場和結構平衡。”就在這天,2017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在京舉行,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在會上指出。
大會發布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7—2026)》,對未來十年中國主要農產品市場形勢進行了展望預測。屈冬玉希望,通過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的召開和有關產品的推送,可以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的服務產品和服務方式。
信息是必需品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我們工作方式要創新,管理農業的方式、服務農民的方式更要創新。”屈冬玉表示。
中國是個小農社會,總體上呈現出區域商品小農的發展狀態。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耕作50畝土地以下的小農仍有2.6億戶,其中大多數是5畝左右。
由于他們缺乏對于未來市場供需變化的判斷能力,只好采取極為簡單的決策模式:別人種什么就種什么,去年什么賺錢今年就種什么。于是,兩個極端經常見諸新聞,一方面水果滯銷、白菜爛地,另一方面,“蒜你狠”“姜你軍”水漲船高。
“沒有小農現代化,沒法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小農現代化。”屈冬玉表示,要立足我國國情,依靠市場化信息化提升2億多小農戶利用信息、參與市場、融入產業的能力,加快推進中國特色小農現代化,也為支撐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局提供必要的方案。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樣需要通過信息的“武裝”,來增強農產品生產對消費和市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與往年相比,在今年的參會構成中,來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員有所增加。”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執行主席許世衛研究員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14年,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被確立為一項重大戰略。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認為,新型經營主體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角。
“如果說傳統農戶、普通農戶是保農產品供給的總量問題、數量問題,剩下的三個新型主體可以解決別的問題。”在張紅宇看來,家族農場主要是發揮自身的專業化優勢,解決生產環節的問題,提供農產品基本保障。但要降低成本補短板,特別是增加農民的真實收益,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供給鏈,合作社的作用就不可替代。而農業企業一定是高端化、品牌化、國有化的。
發揮信息數據作為新要素的重要作用,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也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許世衛表示,通過農業展望手段,對主要農產品供需形勢進行預測,能夠有效引導幫助生產和市場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提升中國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可靠的數據化預測
“改造傳統農業,打造升級版的農業管理體系,首先需要的就是利用信息來引導傳統的農業生產決策模式,由從眾、守舊的生產計劃安排轉向數據化的科學分析預測。”許世衛告訴記者。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7—2026)》是農業展望專家組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監測預警創新團隊研制的中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CAMES),對未來10年中國農產品市場供需形勢作出的基線預測。
農業展望是一場跨學科跨領域的系統工程。據介紹,CAMES系統將傳統的供需均衡原理與大數據技術融合,通過擴充數據全面性、提升分析智能性和強化運算快捷性,提高了中國農業展望技術支撐能力?;跀祿t主要來自于統計部門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和農業部門的農產品市場監測數據,也包括相關研究機構多年積累的實地調研數據。
“更加注重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更多運用市場辦法和信息化手段,指導生產、推動工作、落實政策,切實提升依靠數據信息指導生產、引導市場的現代農業管理能力。”許世衛表示。
農業展望指導下的“以需定產”的生產決策模式,通過給農戶提供可靠的“先導性”信息,指導農戶根據未來的供需情況來決定當前的生產。許世衛介紹,“它不同于‘未來規劃’,也不同于行政文件,它是一種供生產者、經營者決策參考時的權威參考值。”
山東卓創資訊集團研究員王程程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業發展存在兩個掣肘之處,一是區域性強,一是農產品多以線下交易為主,信息的獲得與流動都是比較難的。從這兩點來說,數據對農業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好的數據要從源頭而來,從實際產生地采集,而非‘二手數據’之類的不可靠數據。有價值的數據對農業具有指導作用,大家更期望得到,并予以關注。”王程程說,作為專注于大宗商品市場深度分析的領軍式企業,卓創資訊本身也掌握著一手的農產品數據。
另一位參加大會的合作社人士告訴記者,農業展望是很有價值的參考數據,引導了市場預期,有助于自己做出合理的生產規劃。王程程則表示,“我們公司做數據也會參考同行,比如農業展望在數據采集品類上、規格上的做法,對我們會起到一些輔助作用。”
在國際平臺上交流
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業展望是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普遍做法。如自2005年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開展農業展望活動,每年舉行一次世界農業展望大會并發布報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展望方法和技術體系。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中國農業展望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多年努力,已經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專家隊伍,連續4年發布的展望報告日益受到政府決策部門和產業界的重視。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消費國,而且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中國的消費增量、影響和引領能力也是最大的。所以中國農產品生產、銷售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全世界農產品的生產、發展和銷售的趨勢。”屈冬玉指出。
作為農業生產和貿易大國,中國不會更不能缺席全球市場。“中國的經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國際顧問Merritt Edwars Cluff表示,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過去20年,無論是從需求角度還是貿易角度而言都是如此。
農業展望專家組在農產品供需監測預警、農業信息數據服務等方面的探索,既為提升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提供更好的支撐,也成為國際農產品監測預警交流和農業展望的交流平臺。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和朝鮮代表Vincent Martin認為,“現在中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重要性不斷提升。了解影響中國農業變化的因素,對于我們做出合理的未來預測非常重要。”
“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競爭的新優勢,才能提升我國農業在全球供給體系當中的地位。”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信息技術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
對于中國的普通農民,“未來的技術提供方、市場提供方不一定是中國的,可能是天涯海角的另一端。”屈冬玉表示,“面臨著全球化的競爭和提供者,他會主動。”
加快支持小農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成為必須面臨的和應該回答的歷史課題。他希望,“讓小農戶聯合大市場,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讓小農戶融入產業鏈,主動分享產業增值;讓小農戶應用新技術,成為新應用的奠基者。”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