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黃哲雯)近日,農業部組織全國17個省市(區)農業資源環保技術人員及相關科研教學單位專家,現場觀摩了位于吉林白城市科爾沁草原深處的刺萼龍葵綜合防控示范區,系統介紹了示范區建設背景、取得科研進展和技術推廣情況。
刺萼龍葵是起源于北美的外來惡性有毒雜草,自2009年以來在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快速蔓延,在遼、吉、內蒙古、冀等省的112個縣(市、旗)發生危害,嚴重危害面積已達480萬畝,對當地農牧業生產和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據悉,在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的支持下,由中國農科院環發所退化環境生態修復創新團隊牽頭,植保所農田雜草監測控制團隊以及環保所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創新團隊科研骨干為核心,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20多家科研、教學、推廣部門技術力量,開展針對刺萼龍葵綜合防控技術協作攻關。項目組研究篩選出了紫花苜蓿、葦狀羊茅、羊草組合,沙打旺、冰草、羊草組合,冰草、紫羊茅、羊草等12種替代植物組合,以及氯氟吡氧乙酸、乳氟禾草靈等7種化學防除技術方法,并選擇在科爾沁草原刺萼龍葵典型危害區建立了綜合防控示范基地。
經過3年多的示范,示范區刺萼龍葵土壤種子庫數量平均降低為100.5粒/平方米,與對照區11133粒/平方米相比下降99.1%;示范區刺萼龍葵種群密度平均降低為4.1株/平方米,與對照區93株/平方米相比種群密度降低95.59%,示范區平均牧草產量干重達到307公斤,與對照21.4公斤相比,平均每畝挽回牧草產量損失285.6公斤,直接經濟效益約427.5畝/元。
據了解,項目組通過技術集成,構建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刺萼龍葵綜合防控技術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可廣泛適用于退化草場、荒坡、荒灘、道路、溝渠、農田、林地等不同生境的綜合防控技術方案和行業技術標準,并以點帶面,為河北、山西、北京刺萼龍葵擴散廊道和控制性節點典型防治方案的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台湾青年学生访问团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参访交流2025-07-11 18:36:00
- 从病原体到肠道共生伙伴的新认知2025-07-11 18:27:00
- 黄麻纳米纤维素可作为微塑料的“解毒剂”2025-07-11 17:19:00
- 电化学传感平台可快速智能检测肉品新鲜度2025-07-11 17:15:00
- 高稳纳米抗菌肽捕获抑制耐药菌2025-07-11 1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