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菽豆碩果寫人生
腳踏實地耕耘,一生大豆為伴,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培育適合中國種植的高產、廣適大豆品種,為中國大豆產業作點貢獻。如今,83歲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大豆科研第一線,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大豆遺傳育種學家、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王連錚研究員。
悠悠半個多世紀,王連錚為他熱愛的事業揮灑汗水,抒寫人生,碩果卓著,即使在位高權重時期,也始終沒有忘記一個科研工作者的責任,沒有離開過為之奮斗的黃土地。如今,他每周都要到中國農科院北京南口中試基地查看苗情。他說:“一個科研工作者,不搞科研算什么?”他主持選育大豆品種34個,累計推廣面積1.5億畝,其中國審品種10個,在廣適和高產育種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出國內推廣面積最大、適應范圍最廣的大豆品種“中黃13”和屢創全國大豆高產紀錄的“中黃35”等優良品種,其中“中黃13”榮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創新大豆育種理論,提出了在育種上降低大豆株高的途徑,改進了廣適大豆品種的育種方法。
大豆育種成果斐然
從小以“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為座右銘的王連錚,出于對大自然的熱愛,1949年1月,進入哈爾濱東北農學院學習農學專業,他的系主任是大豆育種學家王金陵教授,受王金陵授課所吸引,王連錚從此愛上了大豆育種。
1963年王連錚來到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和育種研究所,開始從事大豆遺傳育種和栽培生理研究。
1967~1969年間,王連錚與王培英合作開展大豆輻射育種研究,育成了“黑農4號”、“黑農6號”、“黑農8號”和“哈鈷1669”等大豆品種,其含油量可提高1~2個百分點。
1970~1987年間,王連錚與王彬如、胡立成共同主持育成大豆品種12個,其中“黑農35”獲黑龍江科技進步二等獎,“黑農16”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0~1980年間,黑龍江省大豆生產部分地方發生倒伏,望著減產甚至絕收的大豆田,王連錚心急如焚,他是搞大豆品種研究的,不解決倒伏問題他寢食難安。經過細心觀察和育種實踐,王連錚于1980年提出了矮化育種目標,即降低大豆秸稈的高度,增加其強度,并提出了降低大豆株高的4種途徑,即利用有限結莢品種與無限結莢品種雜交、有限結莢品種間雜交、輻射育種以及從地方品種篩選。這四種途徑對指導育種有較大意義,他利用此種理論育成了2個大豆品種。
王連錚在試驗中還發現,野生大豆資源每個位點的等位基因顯著多于栽培品種,因此,在1979~1982年間,王連錚主持了黑龍江省野生大豆的考察及研究,共采集野生大豆576份,發現了一些抗病性好、多莢和高蛋白的材料;同時,發現了野生大豆蛋白質含量高、含油量低、油酸含量低、亞麻酸含量高的特點,并將這個特點作為進化程度高低的評價標準,為大豆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途徑。
多年來,王連錚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170余篇;主編/合著專著8部,其中合著的《FeedingaBillion》(《溫飽十億人》),美國時代周刊發表專文詳細介紹,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給該書撰寫書評,充分肯定了該書的貢獻。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2010年獲中國作物學會科學技術成就獎;2012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鍥而不舍,成就“中黃13”
在王連錚的眾多農業科研成果中,讓國人至今都無法超越的“海拔”是大豆“中黃13”。提起“中黃13”,年過八旬的王連錚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這個品種最大的特點就是產量高,適應性廣。”
選育新品種,是件艱苦而長期的工作,為了育出優質高產廣適的大豆品種,高溫酷暑、風吹雨打,王連錚都沒停下過腳步,在研究所與田間地頭往返穿梭,查看大豆長勢,看看是否經得起風雨的考驗。豆秸由綠變黃,豆莢由癟變鼓……一年又一年。
“中黃13”的選育工作是1992年開始的,當時課題組以“豫豆8號”為母本、中90052-76為父本雜交,經過近6年的選育試驗,其后代達到了王連錚要求的效果——產量高,品質好,株高整齊,性狀不分離。王連錚說,在山西襄垣縣良種場做試驗時,“中黃13”的小面積畝產達到了312.4公斤,大面積能達到250公斤;蛋白質含量高達45.8%;籽粒大,商品品質好。
自1998年開始,“中黃13”開始接受生產鑒定評比,據測算,該品種可以實現增產20%~40%,并且由于它的廣適性先后通過了國家以及安徽、河南、湖北、陜西、山西、北京、天津、遼寧和四川9個省市審定。
“一般的大豆品種能通過四五個省的審定就不錯了,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沒有一個大豆品種的適應性超過‘中黃13’。”王連錚自豪地說。
除了“遠親”雜交帶來的優質“血緣”外,王連錚還揭開了“中黃13”的另一個秘密,那就是其體內的藍光受體基因。原來,帶有這種基因的大豆品種對光不太敏感,因此適應性才格外突出。
目前,“中黃13”已陸續在我國14個省市推廣種植,累計推廣7160多萬畝,年種植面積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2005年以來連續7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大豆主導品種,社會經濟效益70多億元,是自1995年以來唯一年推廣面積超千萬畝的大豆品種。從北緯29°的四川自貢到北緯42°的沈陽以南,“中黃13”的種植地跨了整整三個生態區、13個緯度,是迄今國內緯度跨度最大的大豆品種。同時,以“中黃13”為廣適高產骨干親本培育出新品系308個,其中參加國家和省級區試新品系38個,整體提升了我國大豆育種水平。
“中黃13”培育成功了,王連錚沒有在成績面前陶醉,他想的是盡快將這一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農業科技最重要的是服務生產,我們搞育種的,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新品種真正能給農民帶來增產增收,所以育種、審定、推廣是我們必須做的工作。”王連錚說。
善用人才,建立推廣體系
研究種子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被推廣應用,王連錚也不例外。酒香也怕巷子深,多好的品種也怕藏于深閨無人識。如何讓“中黃13”這個優良品種推廣開來呢?需要人和先進合理的推廣方式。
胡獻忠的“闖”入,讓王連錚喜出望外。胡獻忠是河南省虞城縣的種子公司老板。1997年,他來到中國農科院尋找好品種,見到了王連錚,那時,“中黃13”的名字叫“中作975”,還是個品系。
王連錚聽說胡獻忠有自己的種子公司,就把自己的成果毫無保留地交給了胡獻忠,正是這種充分的信任對胡獻忠產生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動作用。
700克,只有700克!胡獻忠非常珍惜這些寶貴的種子。由于當年試種效果很好,增產顯著,次年試種點紛紛來電索要種子。該品種的驚人表現,讓胡獻忠看到了重大商機,他用繁育的種子廣布點,為將來的種子經營打基礎。次年王連錚也及時安排參加安徽省區試,1999~2000年連續兩年區試表現為25個試點全部增產,畝產達202.73公斤,增產幅度達16%,成為安徽省區試第一個畝產超200公斤的大豆品種。
2001年,“中黃13”通過了安徽省和天津市審定。這年,王連錚不僅向胡獻忠要種子,還要人:“小胡,跟我干吧。”正是王連錚先生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理念,成就了胡獻忠,也是“中黃13”經營聯合體成功的關鍵所在。
“中黃13”的推廣模式是獨一無二的,它不是僅授權給一家企業,而是授權給一批企業,形成一個“中黃13”推廣經營聯合體。通過對聯合體成員實行經營、市場和利潤三方面的監管,并采用一年一授權的方式,對不服從監管或者不適宜參與的企業終止授權,聯合體的戰斗力不斷增強。很快“中黃13”便占到黃淮地區總銷量的60%以上,創造了品種推廣紀錄。這種放射效應帶來了巨大經濟社會效益。
肩負責任,心系大豆未來
當今,中國大豆正在面臨著從未有過的一場危機:一些跨國公司帶著“洋大豆”大舉“入侵”,對我國大豆產業產生了嚴重的沖擊。王連錚說:“人要有追求,學農一輩子,要為我國農業做點事。近幾年,我國大豆進口量不斷增加,我是搞大豆育種的,應該為中國大豆產業盡力盡責,選出好品種,增加產量,減少進口量。”雖已83歲高齡,王連錚仍活躍在大豆科研第一線。
對于如何發展大豆產業,王連錚一直關注、關心著,并有自己的見解:首先,一定要加強大豆科學技術研究,不斷選育優質高產多抗性大豆品種,實行專用品種生產,采用良種良法結合。二是要千方百計提高大豆單產,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愿意種植大豆,總產才能提高,其主要措施是要大力推廣高產高效技術。三是國家要適當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以增加大豆總產。他建議國家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扶持大豆生產,擴大對高油大豆良種推廣的扶持,并增加對黃淮海地區高蛋白高產大豆良種推廣的扶持;加大對大豆科研、原種良種繁殖和新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四是要發展訂單農業,強化期貨市場,促進大豆產業化。五是要加強對進口大豆的管理,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
“我們國家13億人口,糧食安全的壓力很大,實現糧食增產是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礎,要綜合運用良種和良法,才能保證作物的高產、優質、高效,這就不斷地對我們科研工作者提出新要求。”與大豆打了50多年交道的王連錚,情懷依舊,責任依舊。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