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潛力巨大,專家建言——
[農民日報]科技創新品牌培育加快產業提質升級
發布時間:2015-03-09
|來源: 《 農民日報 》2015年03月07日|作者:吳 佩
千百年來,生養在土地上的農作物和家禽牲畜,經過人們的加工處理,或成食物,或成衣服,以不同的角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料。而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的農產品加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時至今日,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它與人們的生活、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3月2日,中國農產品發展戰略研討會暨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農產品加工業分會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展開討論。
專家認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提質升級階段,亟待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品牌培育、市場開拓和行業管理水平。
1“萬歲產業”潛力無限有利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支柱產業,也是‘萬歲產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告訴記者,農產品加工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人們的吃穿住行很多方面都離不開農產品加工業。與其他產業相比,農產品加工業具有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中小微企業多等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它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有利于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繁榮穩定和工農城鄉一體化發展。
盡管我國加工農產品的歷史由來已久,但產業真正得到迅速發展卻只是近30年的事。據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57萬個,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8.48萬億元,連續11年年均增長率超過20%。農產品加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32%,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1以上。
“這意味著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已進入了快速增長的階段,并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具成長活力的產業之一。”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介紹說,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它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保證國民營養安全健康的民生產業。”
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水平并不高。戴小楓舉例說:“美國80%以上的農產品都是經過加工后上市的,農產品增值達到5倍以上。且生產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產出效率高。與之相比,而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教授朱蓓薇也表達類似的看法:“食品行業占據農產品加工業的半壁江山,但以功能性食品為例,歐美國家消費營養保健功能食品的花費占其總支出約2%,而我國消費者的平均花費占其總支出約0.07%。但這也說明我們的功能食品發展潛力巨大。”
實際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潛力大,與近年來我國頒布的一系列的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四化同步”的推進等不無關系。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改革的內在動力都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創造了積極有利的條件。“農業產業的發展,將主要依賴于農產品加工業的崛起和壯大,農業的出路、活力、動力和潛力,都將來自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戴小楓如是說。
2.加工水平低品牌實力差產業發展面臨諸多難題
盡管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但目前我國還不是一個農產品加工業的強國,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首要問題就是農產品的初加工水平低。
據了解,與發達國家相比,由于我國農產品初加工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糧食、馬鈴薯、水果和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居高不下,據專家測算,每年由此造成的損失約3000億元,相當于1.5億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掉。
而除了初加工水平低之外,精深加工技術落后、綜合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也不容忽視。“第一,我國大多是不改變農產品內在成分的一次加工,二次以上加工整體不足,技術裝備依賴進口,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第二,農業副產物和加工剩余物分別達到7億噸和5.8億噸,60%以上沒有得到全值高值化利用,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收入減少和公共安全隱患。”宗錦耀分析說,“同時,我們的技術裝備相對落后,產業布局也比較分散,80%以上是小微企業,品牌實力不強,全國性重要農產品加工業品牌很少,世界性品牌更少。”
“從外部環境看,稅賦重、融資難、融資貴、生產成本高等問題也依然突出,農產品加工企業利潤微薄,同時企業‘走出去’困難和風險增多。”戴小楓補充介紹,從政府層面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還存在“重產前產中、忽視產后”的慣性思維,缺乏針對性的扶持、引導和規范政策;專業化服務機構數量不足,覆蓋面小,服務功能同質化、針對性不夠強;行業準入門檻低,尤其是小微企業和小作坊比重大,同質化問題嚴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孫寶國長期從事主食工業的研究,他坦言,由于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制造裝備落后,我國傳統食品工業除少部分傳統食品形成了一定規模發展外,大部分發展艱難,特別是地方小企業和小作坊生存更為困難,甚至瀕臨倒閉。
“以上的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解決,即便機遇再好,也將嚴重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宗錦耀不無擔憂地說。
3.加工業步入提質升級新階段亟需科技支撐政策給力
作為一項朝陽產業,專家認為,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正從快速增長階段向質量提升階段轉變,也正處在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未來二十到三十年也將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難得的戰略機遇期、黃金發展期和高速發展期。
針對農產品加工業未來的發展,戴小楓提出:“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的主體,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必然要求我們對農業的產業結構、優先領域和發展重點進行戰略性地調整,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放在各級政府工作的首位。而產業結構的重心轉移和變革,也必然要求對農業科技的內部結構、學科設置、設施與平臺建設、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優先領域、發展重點、財政投入等進行戰略性、結構性的調整,要求各級政府變革管理農業科技的思路和組織模式。”
朱蓓薇認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科技支撐和引領的作用。尤其是要以科技來引領食品工業的發展,加快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改進加工設備,突破關鍵技術,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加工的能力和水平。“要推進農產品加工研發體系溝通聯系和互動,以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共性技術設施裝備問題為導向開展科研,加快推進成熟技術設施裝備示范與推廣,選擇重點產區建立技術示范基地,探索新型推廣模式。”戴小楓建議道。
除了依靠科技支撐和引領,政策扶持也必須給力。在這一點上,戴小楓希望國家能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和利稅優惠等政策杠桿設計,也要有計劃地將重點和大頭從全產業鏈的產中部分轉向產后的加工、保鮮、物流部分。宗錦耀則建議,應以財政補貼補助為導向,推進建立農產品加工業政策扶持體系,以稅收減免為杠桿,以金融支持為主體,利用財政資金撬動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等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同時,還要推進建立農產品加工業人才支撐體系,以經營管理和科技創新人才為重點,以技能型人才為基礎,努力培養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善于實戰的企業家人才、經營管理復合型人才、科技創新人才、職業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等人才隊伍。此外,還要推進建立農產品加工業公共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業組織管理體系,以此來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人民政协网]DNA 甲基化:棉花耐盐性背后的 “基因调控师”2025-08-22 17:00:00
- [新华社]多方共话燕麦产业提质升级2025-08-21 18:00:00
- 黄酮类代谢物可提高苦荞对高海拔的适应性2025-08-21 16:39:00
- [工人日报]长期绿肥轮作可降低稻田甲烷排放2025-08-21 15:28:00
- [人民政协网]绿肥轮作:给稻田戴上“低碳口罩”2025-08-21 15: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