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旱作土壤有機質與產能協同提升技術研發和應用”項目中期進展總結會及示范現場測產觀摩活動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及研究骨干等共6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織,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江西農業大學共同承辦。
會上,項目負責人全面匯報了項目整體執行情況及取得的階段性進展,項目下設的五個課題的負責人分別就各自課題的研究進展、階段性成果及下一階段計劃進行了系統匯報。與會人員還赴項目位于南昌市進賢縣的田間試驗基地及千畝核心示范區進行考察與測產。在項目現場,課題一、三、五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基于肥沃耕層構建的紅壤控酸固碳與產能提升技術試驗、基于有機肥創制的紅壤降酸提質增效技術試驗、旱作中低產田土壤有機質與產能協同提升途徑及多尺度調控機制試驗、南方酸性紅壤土壤有機質和產能協同提升技術集成試驗等研究內容。
項目組重點考察了“南方酸性紅壤靶向消障和有機質提升技術模式”核心示范區。為客觀評估技術模式應用效果,會議特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科學院、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相關領域專家組成測產專家組,在核心示范區進行了現場測產。測產結果顯示,應用該技術模式的示范區玉米產量較常規施肥對照田塊平均增產105.7公斤/畝,增產幅度達到23.9%,技術示范效果顯著。
據了解,我國耕地仍有不少中低產田,其中北方堿性鈣質土壤和南方酸性紅黃壤區旱作中低產田占比大,普遍存在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腐殖質品質退化、生物活性差等問題。研究人員表示,解析旱作中低產田耕層土壤有機質積累過程和關鍵限制因子、內穩性地力動態變化規律及調控機制,明確潛力和途徑,開展技術和產品研發、模式集成和示范應用,突破“土壤有機質和產能協同提升”技術瓶頸,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