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花生生產和消費大國。據統計,僅花生油的消費量就達到全球消費總量的50%,占據半壁江山。然而,傳統的花生熱榨法制油方式導致的損失驚人:餅粕殘油高達8%,也就是說每年損失29.7萬噸的花生油,相當于280萬畝花生產量。同時,副產品花生餅粕因蛋白變性僅能用做飼料……如何走出當前花生產業“損耗大、附加值低”的窘境?歷經1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企業等多方聯手、多領域融合的實踐表明——
我國老百姓有喜食花生產品的傳統飲食習慣。花生油、花生酥、花生醬……所食花生產品種類多樣。世界糧農組織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花生的產量、貿易及花生油消費量均居全球第一,其中,花生產量4127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40.7%;貿易量268萬噸,占全球總貿易量的19.8%;花生油消費量553萬噸,占全球總消費量的49.4%。“然而,花生生產大國并不等于花生加工強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科研副所長、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王強說。
制約短板
制油技術落后、餅粕利用率低及蛋白深加工不足阻礙產業升級
王強分析,花生制油工藝技術與裝備落后、餅粕綜合利用率低、蛋白深加工程度不足,是制約我國花生產業發展的三大短板。
長久以來,我國花生油加工多采用傳統的高溫壓榨法。記者了解到,采用這種高溫壓榨的制油方式導致的損失驚人:餅粕殘油高達8%。據估算,每年損失29.7萬噸的花生油,相當于280萬畝花生產量。除了嚴重損失外,采用這種高溫榨油方式,還可導致所加工的產品營養損失重,酸值與過氧化值高,長期食用會影響人體健康。
王強介紹,花生餅粕綜合利用率低也是困擾業界的難點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因榨花生油加工得到高溫花生粕297萬噸,由于高溫導致花生粕蛋白質發生變性,只能用作飼料。與早已在肉制品、焙烤食品等領域廣泛應用的加工技術成熟的大豆蛋白相比,花生餅粕開發深度不夠,資源利用率低。“迫切需要加強餅粕綜合利用,拓寬其食品工業應用領域。”業內相關人士表示。此外,花生蛋白深加工程度不夠,產品附加值低也是花生產業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花生是我國糧油資源中為數不多的從產量、消費量及加工水平上均占優勢的特色農產品之一。”王強說,要解決花生產業當前所面臨的難題,就要沉下心來把花生這一中國的特色農產品研究透,并進行多領域融合,讓科研成果實實在在“落地”,這樣才能讓消費者吃到更好、更健康的花生產品。
步步深入
從花生特性到功能性產品研發層層遞進
實現花生蛋白的高值化利用:功能性花生短肽制備技術使功能性花生短肽產品附加值較花生蛋白粉提高了35倍;濃縮蛋白制備與改性技術:突破了長期以來花生蛋白不能用于肉制品加工的技術瓶頸;突破現有榨油工藝:從高溫壓榨變身為低溫壓榨;完成科研成果“落地”:相關成果已在全國9家企業轉讓應用,并建立國內最大的花生低溫壓榨制油與蛋白聯產生產線……
10年來,王強帶領他的研發團隊一步步深耕著花生產業,補齊了花生制油工藝技術與裝備落后、餅粕綜合利用率低、蛋白深加工程度不足這三大產業發展短板。
記者了解到,2015年1月9日,“花生低溫壓榨制油與餅粕蛋白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及裝備創制”項目獲得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并被國科網評為“‘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王強早在10多年前就將研究定為從花生加工特性與品質評價領域起步。2012年8月,在北京國際谷物科技大會上,王強被授予2012年國際谷物科技協會(ICC)最高學術獎。這充分表明我國在特色優勢糧油資源花生加工特性與品質評價方面的研究水平已走在國際前列。
領域融合
多方優勢互補向產業更深層次延伸
“技術要‘落地’,契合市場需求且有未來產業延伸的空間,不僅需要自身扎實的基本功,多領域融合也必不可少。這不僅是花生產業,更是未來我國食品行業科研創新的發展方向。”王強深有感觸地說。
“低溫油——蛋白——短肽”的三大創新,讓花生產業的升級成為可能,也讓企業因參與融合創新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從2009年開始,“花生低溫壓榨制油與餅粕蛋白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及裝備創制”項目成果與山東高唐藍山集團、河南亞臨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融合,并成功轉化應用。
全國最大低溫壓榨花生油與蛋白聯產企業山東高唐藍山集團總經理助理穆洪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之所以從2005年開始,就積極參與低溫壓榨花生油與蛋白聯產項目的試應用,主要由于其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和提升產品附加值方面具有雙重優勢。與熱榨花生油的工藝不同,冷榨油增加了脫皮工序,并在原料方面采用分級花生米,減少花生感染黃曲霉毒素的幾率。同時冷榨工藝產出的副產品花生餅粕因保持了蛋白性狀也可應用于面粉、火腿腸等食品中,價格在每噸七八千元。如今,雖然冷榨花生油的價格高出熱榨油20%以上,但在市場上正逐漸為消費者所認可。
穆洪靜十分認可這種邊摸索邊生產的院企融合的研發模式。她表示,以往研發與生產銜接不好,就在于科研院所的“小試”不等于企業生產中的“大試”。科技成果往往需要在大試中定下工藝參數。“藍山十分愿意能與王強的創新團隊將這一項目延伸下去,開發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的花生產品。”穆洪靜說。
國內最大花生油加工企業魯花集團也開始嘗試采用低溫壓榨花生油制備技術與裝備進行試生產,并加以推廣。據了解,魯花集團擬與項目組合作,用2—3年時間,將該技術在山東、湖北、河北、江蘇等其下屬的花生加工企業實施。
“多領域融合”在王強的這一項目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記者了解到,亞臨界萃取裝備目前已在提取高端植物精油、中藥材等多個領域加以應用。而這一高新設備也為冷榨花生油項目所融合。主要負責項目中亞臨界萃取裝備研發的河南亞臨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祁鯤介紹,企業25年來在亞臨界萃取裝備研發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儲備。“亞臨界萃取裝備在花生冷榨油領域的融合應用,則是更深層次的延展,更是順勢而為。”祁鯤說。
技術“嫁接”是這一項目“落地”必不可少的一環。中國農機院油脂裝備設計研究所副所長胡淑珍告訴記者,加工出優質花生油和蛋白,好工藝必不可少,但工藝需要設備來實現工業化。在與王強創新團隊的多次溝通中,憑借多年來對特種油料作物加工設備的創新經驗,胡淑珍將具有溫升小、不打滑等優點的雙螺桿技術,“嫁接”在低溫壓榨制油設備中。“立足優勢,發揮特長,強強聯手合作有利于食品行業未來的研發創新。”胡淑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