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耕地少人口多,農業復種指數高,耕地幾乎很難得到喘息的機會。在糧食連年豐收之后,耕地質量對于當前農業生產的制約日益凸顯,已成為我國確保糧食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和重大隱患。如何讓累“瘦”的耕地重新肥沃起來?農業部于近日在北京召開專家座談會,聽取不同領域專家對提升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的建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明崗指出:
我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一個現狀、二個熱點和三條建議”。
一個現狀:我國耕地質量狀況不清。自1980年前后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30多年來,我國的農業生產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種植業結構和農業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耕地質量也變化很大,特別是農田養分非均衡化明顯。然而目前,我們只有一些局部或區域性的資料,缺乏國家層次上的耕地質量數據,也就是說,全國耕地質量狀況總體不清楚。
二個熱點:一是由于我國人多地少,耕地利用強度高,導致耕地質量退化嚴重,土壤貧瘠化、酸化、鹽化、污染等耕地質量退化面積在40%以上,成為耕地可持續利用研究和關注的熱點。二是我國耕地質量整體偏低,中低產田占2/3,不適用于農業生產的耕地約占1/4,我國農田基礎地力貢獻率平均為50%左右,比歐美等發達國家低約20個百分點。因此,提升我國耕地基礎地力、培肥土壤,是耕地可持續利用研究和關注的另一個熱點。
三條建議:根據耕地質量的現狀和問題,我的主要建議有3條。一是開展全國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這是政府制定農業、環境保護和區域發展政策的主要依據,是當務之急。建議盡早、全面開展全國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二是全面規劃耕地質量提升項目與工程。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出發,全面規劃和布局耕地質量項目,包括國家和重點區域的耕地培肥與地力建設、障礙耕地改良、耕地質量監測與預警等。三是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農業部與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加強合作,在耕地質量基礎數據方面進行資源共享,共同合作開展耕地質量提升相關研究和保護政策。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