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召開“農用地碳匯潛力評估及減排固碳技術集成示范”重大科技任務推進暨現場觀摩會。本次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任務局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辦,重大任務局耕地與綠色發展處負責人、任務跟蹤專家、同行專家、產業專家30余人參加會議。
任務組成員在呼倫貝爾示范區講解草地固碳技術要點,與會代表現場觀摩交流。趙芬 攝
任務牽頭人高清竹研究員介紹了任務總體進展。據介紹,該任務針對我國農用地固碳減排領域存在的技術瓶頸,經過一年半的科技攻關,制定農用地碳匯監測核算標準規范;在13個省建立涵蓋水田、旱地、草地、園地等主要農用地類型的16個核心示范區;創新構建了有機肥替代、秸稈生物炭保水培肥和控氮增氧減排固碳等技術,創制了高效減排微生物菌劑,構建了以“有機物料速腐還田”為核心的減排固碳穩產模式,溫室氣體減排10%以上,輻射推廣100萬畝,為解決農用地碳匯能力提升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與會人員實地考察了草地生產力與碳匯協同提升技術千畝核心示范區。田間試驗數據表明,通過施用有機肥結合補播技術的綜合措施,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可顯著提升10%-30%,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5%-10%。這些創新技術為提升草地固碳能力和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參會人員在呼倫貝爾典型草原千畝核心示范區現場觀摩。趙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