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哈爾濱7月31日電 (記者 王舒 史軼夫)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31日對外公布喜訊,該所基礎免疫創新團隊在研究中獲得重大發現:一種名為“內質網I型α-甘露糖苷酶”的細胞分子可以誘導艾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降解,繼而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復制,有望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
據悉,這是該團隊繼去年首次揭示人體內存在降解艾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天然免疫通路”后,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個重要研究成果。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體后會在細胞內形成一個“潛伏病毒庫”,在中斷治療后能迅速釋放病毒,導致繼續感染。
因此,臨床上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只能抑制病毒的生長,而不能徹底清除艾滋病患者體內的病毒,致使艾滋病無法得到治愈。這一難題長期困擾著世界各國從事艾滋病研究的科研人員,也一直激發著世界各國科研領域對破譯艾滋病病毒的決心。
“由于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是啟動病毒感染的關鍵蛋白,抑制囊膜糖蛋白的功能具有抗病毒的治療作用,而直接阻斷其在細胞內的合成則能達到根除病毒感染的目的。”該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鄭永輝對中新網記者介紹,以抑制艾滋病囊膜蛋白功能為主要研究方向,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我們對艾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天然降解通路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后,篩選出一個能夠抑制該降解通路的小分子化合物,該化合物通過抑制I型α-甘露糖苷酶的活性有效阻斷了病毒囊膜蛋白的降解。”鄭永輝說,團隊通過對“I型α-甘露糖苷酶家族”的進一步篩選,最終發現其家族成員之一的“ERManI酶”能夠誘導艾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降解,并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復制。該研究顯示——艾滋病病毒在感染人體細胞時會在內質網合成大量病毒囊膜糖蛋白,并消耗大量細胞資源進行糖基化修飾和折疊,誘發細胞抵抗機制,導致“ERManI酶”激活,從而特異性地降解病毒囊膜糖蛋白,達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該研究不僅對艾滋病治療意義深遠,一種藥物治療一種疾病,而‘ERManI酶’被梳理出后可以抑制許多新型、突發性、高致病性的病毒感染,如流感、丙型肝炎、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等,這就可以在未來開發出廣譜、高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鄭永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