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最新消息,“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系等首批三個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這意味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從此實現零的突破,我國白羽肉雞種源依賴進口的局面被徹底打破了!
12月8日,“廣明2號”白羽肉雞新品種發布會在北京和廣東聯合召開,會議以“種業振興新征程 白羽肉雞新使命”為主題,正式發布了我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廣明2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簡稱牧醫所)和廣東佛山市新廣農牧有限公司(簡稱新廣農牧)科企聯合培育的“廣明2號”如何打破壟斷實現自主創新?其自主育種成功的秘訣是什么?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科企聯手開展白羽肉雞自主育種
近30年來,我國禽肉增長迅速,雞肉已成為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我國雖然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禽類消費國,育種卻長期被歐美國家企業,死死捏在手上,中國人餐桌上的白羽肉雞100%靠進口的種雞繁育。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肉雞行業一日無“芯”,就是一把利劍懸于頭頂。進口雞苗價格由最初的每羽5美金上升到37美金,但國內白羽肉雞養殖企業只能接受,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能力。吃雞還被人“卡脖子”!肉雞行業人士都奔走疾呼、難掩心痛:“白羽肉雞芯片難題亟待解決!”
牧醫所雞遺傳育種團隊首席科學家文杰研究員介紹說:“歐美國家白羽肉雞發展時間已有100多年歷史,全球白羽肉雞品種由德國和美國公司壟斷。這些跨國集團具備資本優勢和優異的育種綜合創新能力,重視研發并應用先進的育種技術,建立了成熟的商業運作機制。”
面對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牧醫所積極建議國家重啟白羽肉雞育種工作。2009年,文杰就著手白羽肉雞關鍵技術的研發儲備,并廣泛調研白羽肉雞企業,呼吁有能力的企業布局開展白羽肉雞的自主育種。
與此同時,一些有遠見的白羽肉雞龍頭企業在祖代雞的種源開發上開始著手布局。新廣農牧董事長梁尚根2010年開啟白羽肉雞自主育種之路,成為首批先行者。
2014年,牧醫所雞遺傳育種團隊開始與新廣農牧開展深度合作,全力推進白羽肉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17年,牧醫所首創的基于“京芯一號”育種芯片的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第一時間應用到白羽肉雞育種,顯著加快了種雞的飼料報酬、產肉率和繁殖性能的育種進展。新廣農牧是國內首家應用此前沿技術的種雞企業,先后育成了6個專門化白羽快大型肉雞品系,篩選出了兩個優秀配套系組合。
2019年8月15日,歷經多年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配套系“廣明1號”和“廣明2號”父母代種蛋送達國家家禽生產性能測定站(揚州)進行生產性能測定,完成生產性能測定。同年,以文杰研究員為首席科學家,新廣農牧為牽頭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山東民和牧業和山東鳳祥為主要參加單位,聯合承擔的白羽肉雞國家聯合攻關項目立項,新品種在山東民和和鳳祥等企業完成200余萬只中試試驗。
“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系經過科學系統選育和雜交配套而成,采用了牧醫所研發的基因組選擇、肉品質和抗病性狀選擇等新技術,提高了選種準確性和遺傳進展。該配套系肉雞42日齡出欄體重達到2.80kg,料重比1.65以下,胸肌率達到24%,生長速度快、料重比低,主要生產性能與國際同類品種持平,同時料重比和肉品質方面相比較國際品種具有優勢。于2021年10月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新品種審定,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廣明2號”是首批通過審定的3個白羽肉雞新品種之一,標志著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實現“從0到1”的突破,為打破西方在種源上的壟斷,保障我國家禽種源安全、產業安全和生物安全做出突出貢獻。
先進的技術和育種模式成就“廣明2號”
“廣明2號”的成功,意味著把歐美企業卡在肉雞行業的壟斷“手指頭”,一根一根掰開,使白羽雞養殖的命脈真正意義上控制在中國人手上,為行業發展謀取國際話語權,從而改寫中國肉雞產業史。“廣明2號”怎么做到的呢?
梁尚根說,“廣明2號”的選育模式,一個關鍵因素是科企深度融合,推動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會貫通。
2014年,牧醫所與新廣農牧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職責權利,牧醫所發揮科技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新廣農牧發揮資金優勢、條件優勢和產業化優勢,聯合選育廣明白羽肉雞新品種。
雙方約定,最終的育種成果雙方共有,品種經營開發權歸企業,合作共贏,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高度融合的商業化育種模式,實現了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和育種專業人才聯合培養。
在這種高度融合的商業化育種模式之下,牧醫所育種新技術成果可以第一時間在廣明白羽肉雞育種中應用。2017年牧醫所自主研發的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就率先在廣明白羽肉雞中應用,為自主白羽肉雞育種實現零的突破做出關鍵技術支撐。另一方面,牧醫所常年選派5—8名技術骨干和研究生進駐企業的育種基地工作,彌補企業科技人才力量不足的短板。
“廣明2號”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大膽創新。在廣明2號純系的世代選育中,3個品系都要分別進行生長、繁殖、產肉、肉品質和抗病性能五大類近60個指標的測定,其中每類指標的測定都融入了新技術的力量。
文杰介紹,廣明2號培育過程中,先后應用了團隊自主研發的10余項四類新技術。一是基于“京芯一號”基因芯片的肉雞基因組育種技術,新廣農牧為首家在國內應用該技術的企業,飼料報酬和產蛋性能的遺傳進展大幅提高;二是新表型發掘和表型精準測定技術,包括B超活體測定胸肌重、X光機測定腿骨強健度、智能便攜產蛋掃描登記等;三是肉品質和抗病性狀選擇技術,包括血清指標活體預測木質肉、H/L指標量化評估抗病性等;四是育種數據管理云平臺,可實現自動表型收集和整理、系譜整理和育種值評估,極大提高了遺傳選擇的準確性和效率。
同時,多方發力加速了“廣明2號”白羽肉雞新品種的成功培育。2014年農業農村部頒布的《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育成2—3個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的白羽肉雞新品種。2019年,農業農村部首批啟動的7個畜禽良種聯合攻關項目之一就包括了白羽肉雞項目(新廣農牧牽頭其一),廣東省也啟動了種畜禽聯合攻關專項,白羽肉雞新品種的培育是攻關的重點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創新工程中設立“白羽肉雞育種”重大科研任務,將白羽肉雞育種列入十大重大使命,在技術研發經費、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支持,對白羽肉雞新品種的成功培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白羽肉雞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全國畜牧總站站長王宗禮指出,“廣明2號”等首批白羽肉雞新品種育成,實現了國產白羽肉雞從無到有的新突破,增強了我國談判的話語權和主動性,同時標志著我國白羽肉雞育種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新品種的成功培育和審定通過,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
“和已有100多年經驗的國際白羽肉雞育種相比,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時間短,高生產性能遺傳素材積累基礎薄弱,分子育種等新技術應用不夠,種源性疫病凈化技術和檢測產品研發存在較大差距。”文杰說,“育種,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馮忠武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依托科技創新工程,統籌科技力量和資源配置,穩定支持“白羽肉雞育種”重大科研任務,持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支撐了白羽肉雞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進展。牧醫所將繼續聯合新廣農牧等企業開展科企深度合作,努力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白羽肉雞商業化育種技術平臺,持續提高新品種生產性能,趕超國際同類品種;建立完善良種繁育體系,開展全產業鏈布局合作,持續提高白羽肉雞新品種的市場競爭力,盡快實現種源自主可控,保障國家種業安全。
梁尚根說:“今后,‘廣明2號’必須與進口品種正面交鋒,經受住市場的考驗衡量一個品種是否成功的關鍵。”提高自主培育品種的性能和市場競爭力,不僅要從無到有,更要從有到強。
文杰表示,為適應市場需求,科研團隊將持續提升新品種生產性能,利用前沿育種技術對品系生產性能進行持續選育,對肉雞飼料報酬、成活率、肉品質選育提升的同時,重點選擇新品種抗病和抗逆性,提高新品種的綜合生產性能,從而提升新品種的性能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并持續選育其他專門化品系。
要徹底打贏“翻身仗”,還需進一步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加快全產業鏈布局。團隊未來五年計劃推廣“廣明2號”白羽肉雞祖代20萬套、父母代2000萬套、市場占有率達到10%;新建祖代種雞場、父母代種雞示范場、商品肉雞標準化示范場和配套屠宰場,加快全產業鏈布局,提高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