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采地下水產糧猶如一場“次貸危機”
華北平原是我國農業主產區。權威數據顯示,2013年,京津冀地區以5.7%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1%的糧食、11.9%的蔬菜、9.4%的水果、6.4%的肉、13.3%的蛋和15.8%的奶。可見其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
“矛盾的是,華北人均水資源不足200立方米,是全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最少的地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慶鎖告訴記者,華北地區現行的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制和種植蔬菜水果的耗水量每年大于800mm,但降水量僅為500mm~600mm,用水缺口很大。因此,農業的集約化發展不得不以犧牲地下水開采為代價,華北平原地下水的年超采量高達100億立方米以上。
長期的地下水超采,導致地下水漏斗區逐步擴大。目前,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面積超過67000平方公里,占平原區面積的90%以上。地下水超采不僅使得大量機井報廢,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而且引發了地面沉降、地裂縫和海水倒灌等問題。生態環境代價沉重,水資源危機撲面而來。
正如美國水資源研究學者波斯特爾在2008年所說的那樣:“利用地質歷史時期的地下水生產糧食猶如糧食生產中的‘次貸危機’,由此形成的糧食生產‘泡沫’會越來越大,最終破裂。”
“水減糧增”下探索以效率替擴張
“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屆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730立方米,比現在2000立方米還要減少300立方米,但人口還在不斷增加,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水減糧增’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面對口糧的現實壓力,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感到憂心忡忡。
“‘缺水’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要突破必須靠科技。”作為農業科技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多方科研力量,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小麥、玉米、蔬菜等主要作物高效用水和區域整體解決方案為主線,從節水技術、生產措施和政策機制研究三方面入手,開展華北集約化農區高效用水與地下水保護的協同攻關,并將這一項目納入科技創新工程三大區域重點項目之一。
華北平原各個地區的水資源承載力如何?農作物的水分利用如何提升?農民的節水經濟補償如何實現?“想用提高效率來替代規模擴張,這些科學問題不能繞過,必須各個擊破。”王慶鎖說。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記者注意到,本次協同創新行動的首要科研目標,并非論文、專利發表,而是10多套灌溉節水、旱作農業和種植制度調整方案。同時,項目將在順義、衡水、德州等華北平原15個糧食主產地區建立技術集成示范點,科學家也將親自走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向種糧大戶講授糧食節水用水方案。
“長期以來,對于農業節水的科技研究不少,但相對散、碎、重復,沒有技術集成,更缺乏技術落地。”陳萌山說,只有高站位,從農業上中下游聯合多學科、多領域學者入手,才能給出操作性強、有實效的科研成果,“農科專家的使命,應當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長期以來,許多農業技術在農民當中還是缺乏‘存在感’。”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劉艷表示,農民最需要的就是針對現實生產重大問題的整體解決方案。如何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來到田間地頭,對于農業科學家而言,是更難的科研項目。
(本報記者 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