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搖鈴千里金”,9月下旬,安徽宿州大片大片的豆田里一簇簇飽滿的豆莢,在翠綠的豆葉中搖曳著沉甸甸的“金黃”。
經過專家測產,這1000多畝大豆高產示范田畝產達到174.71公斤,比普通品種每畝增產11.77%,每畝純收益增加183.69元。
這只是201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發的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9個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的成果之一。綠色增產,讓一樣的豐收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綠色增產成轉型關鍵
今年,我國夏糧成功實現“十二連增”。然而,在連年增產的背后,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加大。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國糧食增產主要得益于單產水平的提高,靠的卻是過度的地力開發與化肥農藥的超量使用。”中國農科院研究員蔣和平說,“增產壓力越來越大,農業亟待轉型發展。”
“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勢在必行”,去年底,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正式提出了這一全新的概念。所謂綠色增產,就是把綠色理念貫穿于增產模式攻關的全過程。在技術路徑上,推廣高產、高效、多抗的新品種,推進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大力推廣控肥、控藥、控水等節本增效的技術。計劃力爭到2020年,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努力提升土地產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由此開啟了針對主要農作物的9項綠色增產技術研發。而今,黃淮海、西北、東北、西南產區已安排了千畝玉米示范田,河南、山東等省已部署示范小麥基地12個;在黃淮海地區,諸多綜合農業技術措施已在大豆示范田中推行。
減藥不減產 驅蟲不驅糧
49歲的李慶雙是山東省武城縣有名的種糧大戶。去年,他拿出500畝地做小麥綠色增產示范,沒想到,第一年就大獲豐收。日前,經過中國農科院專家測產,小麥最高畝產達到747公斤,創下當地的新紀錄。
站在金燦燦的麥田里,李慶雙興奮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你看,今年我們用了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病害,僅這一項,500畝地就少打了兩次農藥,一下子節省了1萬元錢。另外,大機械的復合作業也讓我們每畝節省了5個人工,一畝差不多能省100元,500畝就省5萬元。成本減少了,小麥畝產卻比去年增加了40公斤,這一增一減,效益就出來了!”
在武城縣的綠色增產田中,記者看到,每畝田中豎立著一個直徑10厘米的內置藥包帶孔小盒,即蚜蟲報警激素緩釋器。“蚜蟲聞到這種味道就會往外躲,‘推’出害蟲;揮發物還能吸引蚜蟲天敵種群,‘拉’來天敵。”
“這叫‘推—拉’綠色生物防控裝置,能夠有效地防治蟲害,不對環境造成污染。”武城縣農業局局長張學豐介紹說,這僅是武城小麥、玉米綠色增產綜合技術模式中的一項小小技術創新,“所謂綠色增產,就是要把科學的農業技術綜合應用到作物生長的每個節點。”
做給農民看 帶著農民干
今年夏天,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綠色增產示范現場會上指出:“我們的技術示范力求實用,而不是搞轟動效應、眼球效應。”他強調,農技專家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一切以農民為先。
諸多綠色增產技術中的重要一項即為全程信息化。中國農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發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云平臺今年首次于山東武城縣應用,由此建立了“農技云平臺+農技專家+農技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農戶”的推廣網絡。
“目前,農業信息技術平臺已擁有縣級技術指導員72人,全縣樹立科技示范戶720戶,每戶帶動20戶農戶,由此帶動全縣14400戶農民。”張學豐向記者介紹。
而在安徽宿州,大豆綠色增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力求方便和“接地氣兒”。農民只要對一般的播種機稍加改造調整就能完成。現在,這套技術不僅可以在大豆上用,也可以在花生、玉米上使用。當地人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了配套技術的播種機,價格在1萬元左右,農民購買可享受補貼,自己只需掏幾千元。
“增產對于農民來說是天大的好事。要實現更大范圍、長效化的綠色增產,我們的技術必須給力。”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韓天富說,未來,科研人員還將在技術的優化利用上繼續進行攻關。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