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王占彪研究員團隊定量解析了棉制童裝、針織衫、工作服、T恤和作訓服等棉質紡織品從“種子到成衣”階段碳排放情況,并提出對應的具體改善策略,為我國棉花紡織服裝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思路和線索。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類國際期刊《資源、保護與回收(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上。
紡織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僅次于石油和天然氣,超過國際航空和海運的總排放量。我國作為全球最大棉花生產和加工國之一,棉花使用量占全球的32%,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額占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每年排放約2.3億噸二氧化碳,紡織服裝企業主動管理全價值鏈碳排放已經成為行業趨勢,從“種子-成衣”定量解析中國棉花紡織服裝產業碳足跡對推動紡織產業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基于從棉花種植、軋花、紡紗、織物制造、染色到服裝制作的全生命周期大規模調研數據,結合生命周期評價法,對我國紡織產業鏈進行了全面的實證分析,涵蓋了五種服裝(童裝、針織品、工裝、T恤和工作服)的碳足跡,每件衣服從2.42-38.64千克CO2當量不等。結果顯示,棉花生產(22.54%)、紡紗(19.91%)和制造(44.70%)是主要的排放源,不同服裝類型的碳足跡在各階段的貢獻有所差異。通過清潔能源、優化工廠規模、使用有機棉和加強回收利用等四種情景替代方案,碳足跡分別降低了52.48%、30.43%、35.95%和62.40%。該研究建議通過減少能源消耗、推進工藝技術革新和加強紡織回收等舉措減少碳排放,推動服裝產業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研究結果為全球棉花紡織產業減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