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個省市出現奶農“賣奶難”。自2008年至今,短短幾年已經出現兩次“賣奶難”現象,呈現明顯的普遍性與規律性,暴露出我國奶業發展存在深層次的政策問題。對此,最大的制約因素是我們的認知不夠,絕大多數分析僅僅停留在技術或者現象層面上,比如進口沖擊、質量偏低、飼養成本過高、養殖技術水平低等等,這些問題已經被議論10年,將來還會被議論,但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么?我國奶業的出路在哪里?
2008年至2013年,我國奶業出現負增長,而同期進口乳制品年增長率超過30%。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奶業質量安全狀況依然不穩定,又有境內外借機炒作,夸大危害,抹黑國產乳制品,導致廣大消費者對國產乳品心存疑慮,消費信心低迷;二是長期以來我國奶業鏈中利益分配嚴重不平衡,奶農處于弱勢地位,效益一直偏低,造成優質奶源供應不足。
由于奶粉是嬰幼兒的必需食品,如果過度依賴進口,不僅導致我國奶業失去了技術創新和經濟效益的制高點,而且很多家庭都要為之付出代價,也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為此,建議實施優質乳工程。優質乳工程包括三個主要內容:一是創建優質乳標識制度;二是保障優質原料奶的穩定生產供給;三是全面實施乳制品加工工藝標準化監管。
優質乳標識制度的創建、運用和監管是“優質乳工程”的核心內容和首要條件。優質乳標識的含義是要求每一盒乳制品包裝上都要明確標識原料奶的質量等級和加工參數。這既是實現消費者知情權的基本法律要求,也是引導乳品加工企業把大量廣告投資用于收購優質原料奶的有效措施。只有當乳品加工企業真正需要收購優質原料奶時,才能讓生產優質原料奶的奶農得到優質回報,實現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消費者通過了解其質量等級和加工程度,真正做到明白消費、安全消費、有信心消費,這是提升國產乳制品消費信心的根本途徑。
大力推動奶牛養殖技術升級,以保障優質原料奶的穩定生產和供給,是“優質乳工程”的基礎。近20年來,國內奶業科研人員組成優勢團隊,從飼料資源利用、奶牛營養代謝機理、牛奶品質形成的營養分配途徑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取得了重要技術創新。同時,制定了適合國情的中國奶牛場《良好農業規范GAP:奶牛控制點與符合性規范》國家標準和優質生鮮乳生產的奶牛飼養管理技術規范,確定了優質原料奶生產全過程的關鍵控制點。通過把技術創新與標準規范組裝集成,不斷在生產實踐中試驗完善,最終形成了“優質乳生產的奶牛營養調控與規范化飼養關鍵技術”成果,已經在生產中得到驗證和示范,為我國奶牛養殖業實現從數量發展到優質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全面實施乳制品加工工藝標準化監管,徹底消除企業過熱加工的亂象,確保為消費者提供營養豐富、安全可靠的優質乳制品,是優質乳工程的保證。我國的乳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過熱加工現象,主要是因為這些企業低價收購低質的原料奶,細菌數量高,只能依靠過熱加工來滅菌,可謂“一熱遮百丑”。但是,過熱加工又會嚴重破壞牛奶的營養成分,比如,維生素C的損失率達到30%,使牛奶失去應有的營養作用。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