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2日從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獲悉,該所農田有機污染生物消減創新團隊揭示了,土壤中四環素類抗生素及其代謝產物相互轉化的復雜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可能帶來的生態風險,這為土壤抗生素污染精準防控提供了理論支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國際環境》上。
隨著四環素類抗生素在畜禽養殖業中的廣泛應用以及農田中糞肥的施用,土壤中抗生素殘留的風險日益凸顯,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四環素類抗生素在環境中極易發生代謝轉化,但當前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抗生素母體本身的殘留及其環境行為上。相比之下,對于土壤中抗生素代謝產物的生態風險,相關研究卻顯得較為匱乏。
論文通訊作者、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副研究員趙麗霞表示,本研究深入探討了四環素和土霉素這兩種抗生素及其差向代謝產物(四環素類抗生素在土壤環境中經過生物或化學轉化后產生的與原始抗生素結構相似但有所差異的新化合物),在土壤環境中的轉化過程,并分析了它們對土壤微生物抗性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四環素類抗生素顯著促進了土壤中耐藥基因的增殖,而其差向代謝產物在這方面的作用則相對較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四環素類抗生素與其差向代謝產物在土壤中并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土壤中的差向代謝產物能夠大量轉化為母體抗生素,進而加劇土壤中耐藥基因的增殖與擴散。
“此外,研究還發現,差向代謝產物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相較于母體抗生素更為緩慢,這進一步增加了土壤中抗生素代謝產物殘留所帶來的生態與健康風險。本研究為全面評估土壤抗生素殘留風險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趙麗霞說。